《资治通鉴·晋纪·晋纪四》里刻画了一个心狠手辣的贾皇后形象,她的出现,代表了一个朝代的终结和一个乱世的开始。当她还是太子妃时就常因嫉妒杀死怀孕的其他妃子,司马炎想要废掉太子妃,但在杨皇后的劝说之下保留了她的名分。可是她反倒认为杨皇后在司马炎面前陷害她,于是日益忌恨杨皇后,等晋惠帝登基后她当了皇后,依然不改对杨太后的敌意,但如何剪除杨太后家族在朝中的利益呢?她用一个极其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把杨家灭族了,仅需授权孟观、李肇上书诬陷杨骏谋反,然后派遣使者遵诏命废除杨骏,让禁卫军放火烧毁杨家府第即可。曾经盛极一时、一门二后的杨家就这样在一夕之间被被灭了三族,被处死的人有几千之多。
为什么贾家除灭杨家这么容易呢?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是杨骏既没有谋断能力又偏有专政的野心,他在朝廷素来没有美名,仅因女儿是杨太后才荣膺了辅政大臣的头衔,自然让士族集团和现任外戚都心怀不满。其二是虽然贾后为人不怎么样,但至少在除灭杨家这一点上士族集团和司马宗室都还是与贾家站在同一阵营的,假贾后之手除灭上任外戚是一个成本相对低廉的权利游戏。其三皇帝是众所周知的白痴一枚,当惠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因智商过低而遭到群臣的集体反对,完全靠生母杨氏的力挺才保住了太子之位。而现在的杨太后又不是白痴皇帝的生母,而是生母的妹妹杨芷,和他的关系又远了一层,自然贾后要灭杨太后一族在技术上是毫无障碍的。
但贾后并不想直接杀死杨太后,还想让杨太后尝尝亲眼目睹家人行刑的痛苦,于是上演了一出精心粉饰的好戏。首先,她诈称皇帝诏书,特别保全太后母亲庞氏的性命,同意旁氏去太后那里居住。然后,贾皇后又让各大臣上奏说皇太后早就在暗中进行邪恶的谋划,自动与天相绝。鲁侯与文姜断绝关系是《春秋》所赞许的。还应当贬去她的尊号,废了她,让她去金墉城。皇帝就下诏书同意了。紧接着,有关部门又上奏说:“杨骏造反作乱,他的家属应当被处死,诏命赦免了他的妻子庞氏,以安尉太后之心。现在太后被废为平民,请求把庞氏执行死刑。”皇帝否决后又同意了这个意见。这里可以再次证实惠帝的智商确实低于常人,既没有想过要核实他们的奏疏,也没有自己的主见,更加不能识破贾后满满的套路。
庞氏行刑的时候,太后抱住她号哭叫喊,割断头发,跪下来以额触地。太后想去贾后那里当奴仆,请求保全母亲性命,却不被理睬。此番情景是不是和《权利的游戏》中珊莎的遭遇很像?珊莎为父亲向乔佛里求情,乔佛里假意答应会特别保全她父亲的性命,实际却下令将她父亲斩首,故意让珊莎无助的目睹了父亲被处决的全过程。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人性的阴暗面在史书里彰显得淋漓尽致。
曾经显贵的杨太后在金墉城过得还不如一个平民,后来贾后将她的内侍全部遣散,并不给她食物。连续8天没有进食的杨太后被活活饿死,死时三十四岁。
贾后因为她一贯的心狠手辣而杀死了太子,这成为了“八王之乱”的导火索,司马家通过三代人苦心经营而得来的皇权,就这样在内部斗争中土崩瓦解了。司马炎要是泉下有知,一定会后悔传位给司马衷吧。司马家的历史给了我以下启发:
1.粉饰的礼仪终究会被人看穿,小人可以一时得势,但无法长久把持大局,只有坚持真道,才能走得长远。通过引用鲁侯与文姜断绝关系的正义性来证明司马衷废杨太后是合法的,实在粉饰得过分,太后想救父母免于祸患本为人之常情,却被贾后用之与文姜的故事类比。幸运的是听者是一个完全不懂历史也无基本思维能力的白痴皇帝,几乎不用费任何心思就可以操纵在股掌之间,试想她嫁给的是一个正常人会有什么后果呢?
2.心地善良未必能帮助到亲人,还需积累足够的实力。杨太后想要帮助家人免于死刑,却没有能力来实现她的意愿,只能眼睁睁看着母亲死去,足见仅有热心却无能力的无奈。
3.只有做到意愿和能力相匹配,才能拥有自由的人生。当皇帝是一项需要智慧和能力才能胜任的工作,如果没有足够的驾驭能力只会沦为外戚、诸王、宦官的傀儡,不仅没有权力,而且还有被人毒死的风险,晋惠帝的人生悲剧是胜任能力和岗位需求不匹配导致的。
4.墨守成规让人死,抓住精意让人活。“立嫡以长不以贤”是古代传承王位的规矩,立规矩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内部纷争,杜绝觊觎皇位的非分之想。但如果抓住了规则制定的初衷,司马炎就应该能预见到他如果完全按照规则传位给司马衷,不仅达不到规则的目的,反而会加剧后代的纷争。在“八王之乱”里,司马衷最终沦为了诸王的傀儡,甚至连当了傀儡都被人毒死,实在可怜。
5.在生活中我们得居安思危,常常警醒,才能葆有恒久的生命力。在司马炎的祖父、父亲的苦心经营下,司马家族终于推翻了曹魏政权夺得帝位。建国初期司马炎曾励精图治,却在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骄奢腐化,以至于灭吴36年后西晋就灭亡了,富不过三代并非没有道理。
6.合理运用自己的价值理性,不能完全基于工具理性做判断。比如司马炎明明知道司马衷的智商不如常人,没有皇帝的胜任能力,价值理性要求他废长立幼才能长治久安,但工具理性让他为了平衡杨皇后及贾氏集团代表的两方外戚势力而选择了司马衷继承王位,同时寄希望于聪明能干的王孙来力挽狂澜,可惜王孙还没等到即位的那一天就被害死了。基于工具理性的决定只不过是让动荡在他活着的时候没有爆发出来,推迟了西晋灭亡的时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