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听课时间恰好家里来了客人,一边给做饭的老公打下手,一边拿着手机听课。结果当然是听得断断续续。
第五章昨天画思维导图梳理了一下,感觉比较能跟上来。阿德勒的人格理论比较熟悉,去年暑假里阅读了他的《儿童的人格教育》,并做了详细的批注。现在流行的《正面管教》很多观点就源自于阿德勒的理论。阿德勒认为寻求优越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机。因为人类生来的虚弱导致每个人都有自卑感,为了摆脱自卑,人们不断努力超越自我。过度自卑,也就是形成了自卑情结,却产生相反的效果,让人沉沦逃避。
从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来看,我承认阿德勒道出了部分的真理。自卑,然后才有倔强向上动力。
大家讨论最热烈的是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这一部分。老师用“爸爸去哪儿”中几个孩子的表现来探讨三种不同依恋类型的特点。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回避型。我想安全型的孩子在另一个环境中可能会焦虑而矛盾,一个回避型的孩子换一个环境可能热情主动。孩子们的表现其实和环境是有关系的。人格是具有稳定性的,同时,也是不断变化的。
依恋类型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成人后的亲密关系。每一种类型的人只要找对了人,都可能建立起美满的关系,但无论如何,能与一个安全型的人结成伴侣,婚姻的幸福可靠度要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