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不知道,当各位看到这里,看到故事结局之时,回想起这样的四句诗,是否会有所感呢?我记得在红楼梦第一部分的点评中有提到:很多第一次翻开《红楼梦》卷首的人,看到几段故事和这样的几句诗,难免会有不解:这几句诗是不是太夸张了?但如果跟随这故事到了后面,看到这千头万绪的线索归了一,会有一种如同经历了这段人生般的感慨。
尽管我们知道,这些文字,这些故事,这些角色甚至整个世界都是虚构的,但是,这些人,这些事,这些悲欢离合,却会让人日思夜想,茶饭不思,甚至睡里梦里都忘不了。
我想,《红楼梦》这部作品,是具有一种奇特的魔力的。这种魔力就是,即使你过去看过很多作品,即使你经历过沧海和巫山,觉得自己再也难以被感动的时候,遇见它时,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被它触动心弦。因为,这是一部能够让沧桑之心回到赤子状态的作品。它是犀利的,也是普世的。因为如果它没有唱到千百年来中国人内心深处共同的哀鸣,只是作为小众人群的感慨,它便不能得到如此广阔的流传。
不同的人读《红楼梦》,又或者同一个人不同的时候阅读红楼梦,有感悟的地方应该都不一样。这些感悟之处可能是在黛玉的诗,或者是贾政的一段话,甚至是凤姐的一次作为,又甚至是贾芸或是刘姥姥的举止言谈。因为书里的珍宝实在太多,于是每次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于是,红楼梦也就成了一本常读常新的书,一个不经意间留意到的地方,就会给自己带来惊喜。而这,源自于作者在其中凝聚了太多的智慧和情感,也是源自「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呕心沥血。
我想,无数的读书人,白天在八股和这样的社会规则中跌跌撞撞又或者在尔虞我诈的人情世故中摸爬滚打时,他们内心深处仍是希望偶尔成为那个不为功名利禄折腰的性情中人,又或者至少在心中可以临时地有这样一片净土。于是,他们便在晚上的时候,打开红楼梦,阅读,思想,谈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会像宝玉那样坚决地抗争,但正是这样的一部在世俗之中写出了美学与理想的著作,支撑着他们的心灵度过了那些艰难的日子,并且给他们灵魂以共情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