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中20李倩坚持分享第176天,2020.7.11
一、事多心不烦,食少病不缠,这是外婆几十年前常说的话,也是妈妈劝我们姊妹几个时经常说的话。如何做到刚举目张忙而不乱?事情再多,分轻重缓急一件一件的办,才不至于烦恼丛生乱中出错。美食再多,细嚼慢咽一口一口的吃,有害健康的坚决不吃,才能防止病从口入。
二、第八次课程收获极大。无论是前半个小时的小组分享,小伙伴们全部到场,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收获分享。答疑解惑部分,这些时候我没有约练,也没有更多的思考,所以貌似困惑不多,其实是没有实践的结果。课程部分,对于成绩提高的几个步骤让我耳目一新。第一次接触冲击力很强。原来成绩提升是有方法有步骤的,课堂上听得很认真,记得也很认真,但课后还要和伙伴们一起聊,还要去听课程回放和刘老师的相关微课,才能更好的更细的了解这个技术的脉络。
三、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操作过程
(一)基本理念(原则)
(SFBT不仅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很强的实效性。究其来源可以大体分为3部分:位于美国加州的帕洛阿尔托市的心智研究所(MentalResearch Institute,简称MRI)和催眠心理治疗大师弥尔顿·H.埃里克森的早期研究、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以及佛教思想。)在SFBT的实际操作中,存在有很多理念,它们既可以充分地展现出这种新疗法的特点,也可以视作是这种疗法的原则。
没有问题就无须治疗。这是SFBT最重要的理念。如果来访者自己已经解决了问题,那么我们采取干预的理论、模式和哲学背景则都不重要了。去干预一个已经被解决了的问题情境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这些道理显而易见。但在现实中,尽管来访者的问题已经得到改善,但许多心理疗法依然鼓励继续治疗。例如,为了追求“进一步的发展”而去“巩固成果”,或是寻求“更深层次的思想和结构”,SFBT是非常反对这种做法的。没有问题就无须治疗。
如果治疗有效,那么就深入下去。这条理念与上一个相似,依然遵循“不干涉”的原则。如果来访者已经自行解决了问题,那么治疗师的主要任务就是鼓励来访者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SFBT的治疗师只需评价来访者的方法是否有效,而并非去评判其质量如何。接下来,治疗师的另一个角色就是帮助来访者对改变其现状抱有期望。当治疗师充分了解了来访
者在改进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行为和反馈,任务才算真正完成。只有充分了解是什么起了作用,来访者才能取得更多的进步和成功。
治疗如果没有效果,就要及时尝试其他方法。作为最重要的3个理念之一,它意味着效果才是评判一个治疗方案的真正标准,其余都是空谈。人类有个奇怪的天性,即我们总是倾向于通过重复过去的问题来寻求解决之道,然而这些问题往往是之前就没有得到解决的。心理治疗也是如此。当来访者的情况没有得到改善,很多理论往往将失败归结为来访者,而非自己去检讨理论或操作方法的不足之处。SFBT贝IJ不是这样。如果来访者没有完成家庭作业或是没有通过考核,那么我们就会放弃这种方法,转而寻求其他的解决途径。
滚雪球”效应。SFBT的建构模式包含了很多连续、可控的步骤,一旦其中某个环节发生变化,就可能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在没有导致整个治疗崩溃的前提下,这些变化反过来对治疗过程的其他方面产生影响,继而改变全局。因此,在实际情况下,那些起作用的细微环节能有效地帮助来访者逐渐平稳地达到预期的改善效果,并最终取得治疗的成功。
解决方法不一定与问题直接相关。几乎所有的心理疗法遵循的都是按部就班地去解决问题的理念,SFBT贝I]有所不同。SFBT首创了这样的治疗理念:当问题解决之后,来访者的情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治疗师和来访者需要通过认真细致的甄别,找出哪些预期的解决途径会出现于治疗过程中的哪些阶段,或是可能会出现在今后治疗的哪些阶段。这就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模式,即对于来访者问题的根源和性质,或是来访者的病理特征和人际关系失调,治疗师会花很少的时间去了解与分析这些问题,甚至根本不去关注。虽然以上提到的因素可能会对来访者的行为产生影响,但根据SFBT的理念,现在和未来怎么做才是最重要的。由此可知,SFBT是一个与其他疗法形式迥异的心理治疗模式。
解决问题和描述问题的语言不尽相同。阐述问题与解决问题时所用的语言明显不同。就像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快乐的世界和不快乐的世界有天壤之别”,阐述问题的时候,语言就显得较为消极,倾向于对过去的描述(为了描述问题的来源),而且往往会表露出问题永久存在的观念来;而相比之下,解决问题时所用的语言就相对积极,充满希望,着眼于未来,同时表明问题是暂时性的。
问题不会一直存在,“例外”就是解决之道。这个理念是依据问题的暂时性原则而来,反映出SFBT中一直坚持的干预手段——寻找“例外”。来访者总是展现出问题的“例外性”,即使是在非常细微的地方,这些例外之处也可以被充分运用,来导致来访者做出一些变化。
未来是可创造和改变的。这个理念为SFBT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基础。人类不能简单地被定义成历史、社会阶层和心理诊断下的行为集合体。在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支持下,这个理念表明,未来是充满希望的,人们自己才是命运的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