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利用生动的比喻阐述了在教学现实中根本不存在抽象的学生。“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
通过阅读,我觉得应该深刻反思: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是否经常对所有学生提出几乎同样的要求,并希望他们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水平。也许,我们真的忽略了很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我们面对的学生确确实实都是活生生的孩子,而非抽象的孩子。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潜能都能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劳动的乐趣。备课中,我们应该向章节中,提到的伊.格.特卡琴柯,所说到的那样,“周密地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做些什么。我给所有的学生都挑选这样的作业,使他能在作业中取得成就。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
我们这些年来有多少次的努力付出却是无效劳动?有多少节课由于教学目标确定的过于整齐规划,使得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没有获得学习的乐趣呢?有多少次由于没有成功引导每一个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走出教室时觉得心情焦躁,筋疲力尽?有多少次总是抱怨学生基础太差,不专心学习?也许我们真该静下心,认真思考: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也许刚才提到的一些情况就一定会得到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