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说,在网上掀起关于熊孩子现象的口诛笔伐时,我从来都不站在熊孩子那边:
因为无数次被熊扯头发、毁东西,听着熊刺破耳膜般的尖声惊叫已经让我无数次升起炸平学校的冲动:
小孩一周上五天学,周六还要补课,你们都教了些什么玩意?
请谢谢对不起不教吗?公共场合不要随地便溺不要大声喧哗不教吗?
当我把这些意见放上公开平台的时候,一水儿的慈父慈母们纷纷评论我:
呵呵(冷笑),等你有了孩子你就知道了。
开始我觉得他们是生殖癌、是不服气,后来我感觉到这句“等你有了孩子就知道了”其实并不简单,更像是熊父母们在黑暗中的一个诡异的微笑诅咒:
你以为我们不知道怎么把他教得知书达理、大方懂事吗?
告诉你,不是我们不能,而是我们不愿!
你有什么好不愿意的?等你以后做了父母,你也是一样的德性!
你敢说你不是?
在我国,有相当一大部分的成人,儿童时期身处的环境是非常有压力的。
从这一点来说,我也很想抱一抱一些熊父母们:
这些父母,小时候也许正是从来没有机会熊过、内心却始终燃烧着自由和狂野之火的乖宝宝;
也许是儿时父母的棍棒教育、也许是足以挫伤自尊的家境、也许是身边人对自己过高的期望,让他们压抑了无数年的破坏欲望和攻击力无处发泄,终于在成年后通过各种无意识、潜意识、下意识及有意识的家庭教育传导给了孩子:
我这辈子无法做到的事,就让你来代我完成吧!你的自由,也就是我的自由!
但是因为从未尝过真正的自由,也就无从得知自由的边界在哪里。
甚至他们认为,自由的边界只有法律。
但是在社会生活中,法律并不是个人自由的最终边界,在法律和自由之间,还有一个缓冲边界,叫做:社会生活行为准则。
通常这个边界,属于三不管,全靠自发自觉。很容易就会被跨越,甚至被无视。
因此,熊家长带着熊孩子破坏秩序,但是通常遵纪守法,不破坏需要赔钱的东西,不招惹有可能让他们惹上官非的人物,通常是以一群令人反感的侵犯者形象出现,但是他们能够适度的把握自由和法律的边界,遇到边缘性问题,他们的法律和索赔意识可能反而比一般人还强。
你会发现,与熊父母们相反的那群父母,那些童年时受到心理压力、挫折较少的当年的孩子,他们越是能充分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善意和包容、越是较少的受到来自父母的严苛要求,他们成年后教育出的子女,也更愿根据环境协调自己的行为、更愿与人为善替人着想,也更为谦和并且少有攻击力。
他们能享受适度的自由,并且认可自由的第一边界是社会生活行为准则,而不是法律法规。
这才是家教对于子女人生的指导意义,当子女们脑中缺乏“社会生活行为准则”这个缓冲边界的时候,他们通常在释放天性的同时容易一步触及或干脆跨越了法律边界。
而那些从小就不断的被缓冲边界规范行为模式的孩子,成年后会也不会离缓冲边界太远,这无形中也保护了他们,让他们有更低的概率去触及法律的边界。
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适应社会生活,我也无意在如今已被激化的熊孩子一家和社会大众之间的矛盾上再添一把柴、泼一勺油,我也不认可文化程度和学历层次的高低能直接影响孩子的教养,但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曾经是孩子,也许熊孩子的父母们在护犊子的天性暂时退却后也会反思,他们或许不会反思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多少麻烦,但他们心里一定清楚这样的孩子将来独自进入社会一定会碰到危险,他们也会有属于自己的烦恼。
而我的文章,就是写给这些熊孩子的父母,一群高龄儿童,看着亲手教导出来的孩子自由野蛮的成长,他们的自由,也就是自己终于获得的自由,内心之愉快满足,无与伦比。
此时,任何一个试图干涉他们一家行为的人,都会被视为当年阻止他的敌人的化身。
这也就是为什么往往熊孩子的父母在被质疑的时候都表现得特别难缠(但在其他生活场景中,他们也有其明理可亲的一面,因为那些场景并不触及他们内心的孩子),因为那是一种从小就压抑在内心的对阻止者的反感情绪。
而今,因为未成年人保护法、因为社会大环境对儿童的宽容照顾,让他们终于有机会借一手制造出来的熊孩子来尽情放纵自己内心的小可怜。
任何一个试图阻止他孩子自由的人,其实就是在阻止他本人的自由。
但这只是借放任熊孩子来补偿曾经的自己,并不是爱。
尽管他们在面对网友的指责时,总是拿母爱父爱来说事,但我还是确定,但这只是借口,并不是爱。
因为真正的爱,才不是放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