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本来是一个寻常的周末,想带着宝宝户外转一转,偏偏雾霾严重。只好去商场溜达,溜达乏了,在一间儿童餐厅休息。
因为是周末,带着孩子出来的人熙熙攘攘。我们找了一个沙发坐下,宝宝好奇的看着屋顶上挂着的各种动物挂件。
旁边是一对母女,女儿有七八岁,在妈妈的身边跑来跑去:妈妈,快看呀,这里有忍者神龟!妈妈,这是哆啦A梦。这位女士一边刷着手机,心不在焉的瞟了女儿一眼:哦。然后就自顾自刷手机了。
过了一会儿,女孩的爸爸给母女俩买来饮料和一个披萨,女孩叫着:妈妈妈妈,爸爸买的披萨可真好吃,你赶紧尝尝。然后就拿起一块递给妈妈。
这位女士接着披萨嗯嗯了两声,依然低着头面对手机,手指上下翻飞,打一会儿游戏,吃一口披萨,全程和女孩零交流。
很好奇,她在玩儿的游戏多么的有吸引力,我就抬头看了看,消消乐。
一时无语。
再放眼看看整个餐厅,正前方一个三四岁的男孩低头玩儿手机游戏,妈妈在对面刷朋友圈,两个人都匆匆喝一口饮料,复又投入手机中的战场。
右前方一个女孩哭哭啼啼,妈妈视若不见一样,烦躁的呵斥女儿一声继续在手机屏幕上点来点去,像是在用微信聊天。
每个家庭成员都各自守着自己的手机,小一点的玩着王者荣耀,大人们刷着朋友圈在微博上关注着隔壁老王的故事,大家在各自的世界里奋力厮杀。
太震惊了。
02
忆起我们80后小时候,两个板凳写作业,妈妈在一旁打毛衣;爸爸骑着自行车带我和哥哥农田里抓蚂蚱;忆起一家四口吃着5分钱老冰棍和老式爆米花,互相嘻嘻哈哈追追打打;忆起和哥哥用肥皂水麦秸秆吹泡泡。
上次去游乐场,看到一家人不出声对着玩儿手机,孩子百无聊赖的坐在木马上,妈妈给孩子拍着照片:宝宝,快笑一笑。拍了几张赶紧低头发朋友圈。孩子牵强的咧了咧嘴。
某天坐地铁时,对面坐的爸爸妈妈一个手机,孩子一个手机,全是低头族。
旁边的老大妈忍不住了,说那个妈妈:你看看孩子都带上眼镜了,你怎么还让他玩儿手机游戏。妈妈尴尬的说:就爱玩儿手机。顺手从孩子手里把手机夺了出来:不许玩儿。男孩啪就打了妈妈脸:马上就要过关了,给我!妈妈无奈的看了看儿子,又把手机还给他。
前些天看到一个新闻,4岁儿子游泳池内被淹死,母亲在旁边玩儿手机愣是没发现。
手机比孩子的健康比孩子的命更重要吗?
03
经常听到有的父母诉苦:孩子不懂得关心家人,自私、骄横,动辄任性撒泼怎么办?
孩子胆子很小,自卑、敏感、冷漠到底应该怎么教育?
孩子容易冲动发脾气,经常暴怒发作是什么原因?
孩子孤僻、不合群,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怎么办?......
父母将孩子带来世间,如果不能尽力抚养和教育,那么和动物性的“生育繁衍”有何区别。
孩子的这些心理问题,只要你把玩手机的时间抽出来一些,注意观察他的心理变化,相信都能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心理问题。把刷屏的时间拿出一部分给孩子,在他玩耍的时候专注的陪伴他,在他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用心的去感受去记录,在他遇到问题的时候引导他,和他聊一聊,还会有这些个问题吗?
记住,孩子永远不可能一瞬间就变成一个坏孩子,一个可恶的孩子。
最差的陪伴是,我就陪在你的旁边,却在一直玩儿手机。
04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但终究它是属于我们的时代。
移动互联网时代为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购物网上商城,淘宝、京东、一号店;
出门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共享汽车;吃饭百度外卖、美团外卖;
谈恋爱,世纪佳缘、百合网;
生活缴费支付宝、银行卡;
娱乐生活,打游戏、看视频,一个手机全搞定。
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信息大爆炸。
左手信息过剩,右手精神匮乏。
我们习惯于躺着玩儿手机,也不愿意陪孩子看一本书;我们宁可朋友圈中晒娃,也不愿意认真的抱一抱娃;我们宁可与游戏中的陌生人谈天谈地,也没时间跟孩子聊一聊他的学习和心情;我们宁可每天关注娱乐爆点,也不愿重视孩子的一颦一笑;我们一边刷段子,一边荒弃与孩子生活中的小段子。
手机作为一种工具,却成为了切割时空的利器。尤其是父母的习惯会可怕的传递到孩子身上,抛弃手机党的习惯,带着孩子出去看一看蓝天也好。
还记得过年时,侄子和爷爷说:爷爷,我得回家看奥特曼,你家没有网。爷爷笑着对侄子说:我家有柿子树,爷爷给你摘柿子。侄子说:不要不要,我只要奥特曼。
每个家庭来讲,对于高喊着的教育来说,所做的都微乎其微,而弱小的孩子对于父母的这种行为只有无条件接受和认真的去模仿这两种回馈。
我们在陪伴,孩子却感受不到我们的爱,难道不是很可悲吗?
80后都已经到了而立之年,有了家庭和事业,追求精神世界的充盈,引导孩子去探索、去认知,区分好与坏,区分社会的规则,坚持本心的面对遇到的挫折和困境,引导孩子独立的思考行为能力,勇敢的走好这一生。
难道不比面对手机刷一刷来的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