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脱口秀大会看得津津有味,找出李诞新出的《脱口秀工作手册》来看,挺有启发,搞创作的朋友可以看看,很多创作的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
今天的文章来总结几条比较有共鸣的点,写下一些我的思考。
01
首先,这是一份工作。
没有人不爱自己的文字。
但是对于靠写作吃饭的人来说,爱不爱不重要,首先这是一份工作。
这是一份工作,就意味着,你写的这些文字是有人付费的,可能是读者,可能是甲方。
那么读者或者甲方理所应当对你的文字指指点点。
给甲方写文章,经常会被要求这里要修改,那里要删除。
一些段落作者自己觉得是神来之笔(大概率这只是作者的幻觉),在甲方眼里可能都是垃圾。
很多作者对于这些意见会非常抵触,拒绝修改。
但,这是一份工作。
甲方的意见是第一位的,在没有价值观问题和事实问题的情况下,要尽全力满足甲方的需求,除非你能给出更好的、同时也能让他们接受的选择。
02
最重要的提升写稿能力的办法:天天写。
李诞在书中说:
“看过一个刘国梁训练张继科的视频,刘国梁不停地快速发球,张继科接球。结束后,满头大汗的刘国梁扶着乒乓球台,有点结巴地说,“这个量,就够了。”
这两个人在他们的领域,都是亿中挑一的天才。我时常想起刘国梁说出这句话时平静的神态,那种平静藏着巨大的骄傲,那是一种掌握了真正的面对世界的方法,直面世界直面自己才会有的骄傲。
我们什么时候能骄傲地说出这样的话呢?你的量够吗?能不能做到每天起来先写五个段子再去玩手机呢?能不能做到每天睡觉前把早上写的五个段子改得更好呢?
我知道,你不能,我也不能。但,我们总该意识到,这样是对的吧?
还是那句话,取法其上得其中。”
反思了一下我自己,我的写作量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几周前给自己定了个每天至少写1000字的小目标,不管是写正式的文章,还是日常的反思,或者读书的思考,不管写得好不好,但至少要写1000字。
(其实这个量也远远不够,但长期持续的计划开始时可以先定低一点,保持稳定之后再加量,开始时用力过猛很难长期持续下去。)
写1000字对我来说不难,开始写起来大概半小时到1个小时就写完了。但难的是不知道写什么,有时候,思考写什么比写作过程本身更花时间。
但这个时间花得是值得的,因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
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我就写日常的反思,想一想这几天哪些事情做得不好,为什么没做好,哪里可以改善,下一次我应该怎么做等等。
写反思是一件特别神奇的事情,写着写着经常就能获得几个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洞见”。
每天写1000字还有个好处,就是体验非常轻松愉悦。
集中写作的时候,需要花几个小时写完一篇大文章,写完再修改修改基本就定稿了。完成一项大任务需要的启动能量是非常大的,还很容易拖延。
现在改变了写作习惯,因为任务轻,不需要多少启动能量,写完1000字后高兴继续就继续,经常一写就是四五千字,不想继续就停笔。第二天拿出来顺着前一天的思路马上就能进入写作状态,顺手还能把昨天写的内容修改得更好。整体下来效率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提升,整体写作量比以前多,写作过程也比较轻松愉悦。
03
写不好你还写不坏吗?
李诞说:“无论如何,先行动起来,写起来,写不好你还写不坏吗?有了坏的,才能有好的。”
没错。写好写坏其实不重要。
重要的是先写,完成比完美重要。
写不好你还写不坏吗?
所有的好作品都是一稿一稿打磨出来的。
先写完一稿,不管内容再差,多打磨几次,总能达到不错的水平。
再不济,重写一稿不就完了吗?
写不好你还写不坏吗?
04
表达的目的不是改变别人。
李诞在书中说:
“脱口秀一定是讲价值观的,讲故事、讲生活趣事也是一种价值观——你认为这样的生活是值得或者不值得过的。
你在台上讲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看法,归根结底,就是在讲你的价值观。
我们呈现自己价值观的目的,是去找到跟你想法一致的人,而不是改变尽可能多的人。
脱口秀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是找到彼此,找到你代言的那种想法。
产品经理俞军关于用户的定义我们可以好好借鉴:用户不是自然人,而是需求的集合。比如,假设使用微信的自然人有11亿,其中通信需求11亿,朋友圈需求9亿,收付款需求5亿。那么微信的用户实际上是25亿。
你的观众也不是自然人,而是与你的价值观共鸣的集合,这些人互相之间以及与你可能都天差地别,但他们都与你脱口秀表达出的那种价值观产生了一种共鸣,这一小部分价值观只是那个观众人生的一个侧面。我们要找到的就是这无数侧面的集合。”
写作,也是在呈现自己的价值观。
但呈现自己价值观的目的并不是改变更多的人,而是找到跟你能产生共鸣的人。
就算有人读了你的文字发生了一点点改变,但也不是你改变了他,你只是唤起了他身体里本来就存在的那一部分共鸣。
所以写作者不应该有什么妄念,妄想要改变多少人、影响多少人,而是把要写作当成一种与更多人沟通的方式,引起更多的共鸣。
通过写作找到能跟你产生共鸣的人,非常幸运。
那如果找不到呢?
继续写呗。
写作本来就是一个漫长又孤独,但是非常让人享受的旅程。
和人生一样。
05
永远设定be-better goals。
书中说:
“如果你的目标是这场一定要炸,那准备就永远是徒劳的。如果你的目标是变成一个越来越强的脱口秀演员,那就请永远都好好准备。
我们必须习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人生不是几把牌,赢了就赢了,人生是个牌局,想散都散不了的那种,输赢不在一把两把。
想找准输的原因,先要找准你玩的是一个什么游戏。你玩的从来不是一把一结算的游戏,你是专业的,不是爱好者。
现在,一起来回忆我们一场失败演出后常常会找的原因:观众冷,话筒不对,光不好,前面的演员太炸……这些都对,都是原因,但这些都是解释那一场为什么没炸的原因。它们不是能解释你为什么没有成为一个越来越强的脱口秀演员的原因。
抱怨之后,骂完观众解完恨之后,请开始去找后者的原因,找到后者的原因,才算没白失败。要试着让徒劳的准备,得到有意义的结果。”
专业选手区别于业余选手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呢?
是发挥稳定。
业余选手也许某一次因为运气好,获得了很厉害的结果。但是他们很难每一次都高水平发挥。他们的波动(标准差)很大。
而专业选手的每一次发挥都是高于平均水平的,并且他们能够越来越强。他们的波动(标准差)很小。
所以,对于专业选手来说,取得一次两次的好结果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难的是长期、持续、稳定地取得好结果。
专业选手,永远都会给自己设定be-better goals:
我的目标不是赢,而是变得越来越强。
就算这一次取得的结果不好,对我来说也是有意义的——因为我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下一次可以做得更好,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所以,对于专业选手来说,失败和犯错并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我又有机会可以进步了。
从整个人生的维度上来看也是一样的。
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是成为一个在各个方面都越来越好的人。
进步永无止境。
就像李诞说的:“炸场是副产品,正如名利也是副产品。追求炸场,追求名利,你会一无所获,或者更惨,你会变成一个庸人,甚至一个坏人。”
06
真诚是第一位的。
李诞说:
“真诚是第一位的。脱口秀就是在演自己。就是通过表演,把你真实的价值观分享给观众。
我的一位作家朋友跟我说过,“写小说,拼到最后是拼人格”。
脱口秀演员(其实演员也是,只是演员暴露得能晚一点),拼到最后也是拼人格,抛开一切技巧文本,最终你吸引观众的,就是你藏都藏不住的人格。”
对所有的创作者来说都是如此。真诚是第一位的。
立人设永远是差劲的选择。
因为没有人能够装一辈子,当有一天真实的自己暴露出来的时候,就是塌房时刻。
没有人喜欢爱装X的人。
而比爱装X更令人看不起的,是又当又立的伪君子。
没有就没有,实话实说,不要装作自己有;错了就认,立正挨打,有缺陷但不隐瞒,反而能够获得人们的尊重。
其实不仅仅是创作者,每个人都一样,要坦诚面对自己的一切。
当你能够放下所有伪装,不装X,不欺瞒;不维护所谓的面子,不在意别人的看法;诚实又坦然地面对所有,欲望也好,失败也好,缺点也好,那你就不会被任何事情击垮。
坦坦荡荡,才能无坚不摧。
07
先同步,再引领。
李诞说:“节奏,就是先同步,再引领,然后无限循环。”
所有有效的沟通,都要做到先同步,再引领。
当一个人在某方面跟你有相似之处时,你会出于本能地对他产生好感,把对方视为同类。接下来不管对方说什么,你都很容易听进去,至少不会排斥。
而如果一个人被你视为异类,那么哪怕他表达的内容再正确、再有用,你都会本能地抵触,听而不闻。这是人类写在基因里的特点。
(独立思考能力强的人不会受此影响,不管对方是“同类”还是“异类”,他们总能听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所以,想要做到有效沟通,就要做到先和对方产生同步,再去表达不同的观点。
很多说服人的技巧,原理都是如此。
举几个常见的例子。
指出对方的问题,要先说对方做得好的地方(同步),再说对方做得不好的地方(引领),对方就会比较容易接受。
给小孩子讲解一个陌生的知识,要先拿一个他熟悉的东西做类比(同步),再去讲解他不熟悉的东西(引领),他就很容易理解。
当孩子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时,哪怕父母教育得再正确,小孩子都听不进去。这个时候,让一个他喜欢的叔叔或阿姨(同步)来跟他沟通(引领),就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为什么讲故事的文章阅读量更高,讲道理的文章不受大众欢迎?因为讲故事是在触发情绪,这是在同步。而讲道理只是单纯地在引领。如果通过讲故事(同步)来讲道理(引领),就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最后
今天的文章写完了,都是我看书时的想法和总结,不知道这样的内容形式你喜欢吗?多给我一些评论和反馈吧。
对于我来说,写作是最好的思考方式。
每周把一些零散的想法整理出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公开发表获得一些反馈,是我保持进步的一种方式,没有什么功利心。
如果这些思考也能给你带来哪怕一点点启发,那我会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