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你我总是忧愁?
熙清
在《红楼梦》中,同样以飘舞的柳絮为题,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叹息:“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而薛宝钗吟诵的是:“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两首填词均为上品佳作,但二人的态度却天壤之别。世人皆言:“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当失业、失学、失恋等人生诸般不如意的事情接连发生时,有的人可能陷入痛苦、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而失落,伤心,甚至绝望轻生;而有的人则可能在短暂的痛苦之后重新振作,开始新的尝试,并且变得更加积极乐观,更加成熟自信。为什么同样的场景有人哀伤闵怀,有的人豪情万丈,同样的事情人们的反应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呢?
下面介绍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研究的一套科学理论—情绪ABC理论,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以上问题,帮助我们科学认知情绪如何产生,我们怎样增强自我的情绪管理能力。
在这一理论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即我们面对的客观事物;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后形成的相应观念,即他对于事件的看法理解;C是指特定情境下,个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一般我们认为对于不同的A我们会产生不同的C,即A直接引起C。但ABC理论进一步深入研究认为A导致B,B导致C,B才是我们情绪和行为的最直接原由,只不过B的形成是自发无意识的过程,它形成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易被人忽略。
从ABC理论中我们得出不良情绪的产生源自于我们形成的不合理信念,对事情错误的认知和理解中。这种不合理的观念,埃利斯总结为三个特征:
1
绝对化的要求
或许你往往认为“这件事必须这样做”、“我必须成功”、“她一定喜欢我”等等,这种绝对化以个人的自我意愿为根本,过度关注自身的需要,但是每一个客观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不可能依我们个人的要求而发生改变。
2
概念化倾向
面对一件事物,我们习惯于凭经验凭自我认识,而不是调查研究,往往以偏概全,过度概念化,比如考试考不好,就自我认为自己智商低,简单粗暴的在因果间建立联系,而没有系统完整的思考分析。
3
恐惧失败
最典型的例子是我们多数人在面对人生比较重要的时刻,比如高考,会想如果考不上,那我进不了大学,进不了大学就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没有办法生活,我的人生将彻底坠入黑暗。。。。。回看这一条逻辑链,我们现在可以举出无数反例,证明它是谬论。但当我们面对的时候,情感的力量又是那么的真实存在,恐惧失败因而无法面对失败的结果。
由此,我们应对一个忧伤的自己,一个情绪化的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把握好B这一环节,是我们客观、理性、全面的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观念思想,这样可以避免绝对化、概念化、恐惧感。但问题进一步提出,我们如何纠正自己的认知,而且有些是根深蒂固的,潜意识的认知。敬请期待下期的进一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