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如何看待以下几个情景?
(1)虽然你一再告诉你的孩子,不要捡东西吃,但是,孩子还是到处爬着,把视线范围内能看到的东西,统统捡起来,放进嘴巴里,还吧唧吧唧几下。
(2)你让孩子不要乱翻东西,但3岁的孩子还是坚决果断地把放在柜台上贵重的饰品打碎了。
(3)时间到晚上9点了,你让孩子上床睡觉,孩子不愿意,大声尖叫发脾气。
(4)过马路的时候,你让孩子停下来等红绿灯,他却飞奔冲向马路上。
(5)孩子在商场要你买东西给他,当你拒绝后,他当中撒泼,滚地。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令父母头疼的就是惩罚孩子。每个人都想当一个和蔼可亲的父母,希望给孩子温柔的爱,谁不想惩罚孩子。但是我们总会遇到上面的一些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是该惩罚孩子呢,还是不该呢?作为80后的新手妈妈,关于这个话题,我的观点一直是模棱两可。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还记得父亲那一脚,母亲那一巴掌,所以从内心深处比较抗拒打孩子。但是,当我看到在公众场合大喊大闹的孩子,学生时代因偷窃入狱的学弟,又会坚决地认为,惩罚孩子又是必须的。作为一个父母,到底该怎么看待惩罚孩子这件事呢?
第一,惩罚会带来伤害吗?
很多父母不愿意惩罚孩子,是因为担心惩罚会带来伤害,比如我现在还牢牢记得的“父亲那一脚/母亲那一巴掌”,确实那一脚/那一巴掌让我感到受到了伤害。在《勇于管教》这边书中,杜步森博士和我们分享到:
在安全且充满爱的家庭里,打孩子所造成的心理影响不会比擦伤膝盖和碰破脚趾更强烈。对于孩子来说,被体罚/惩罚肉体上的疼痛不是关键,孩子如何理解父母的体罚/惩罚,关于父母体罚/惩罚孩子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才是至关重要的。关键的问题,不是小小的伤痕,而是其背后隐藏的意义:伤痕是怎样出现的?亲子关系的整个基调是怎样的?
这段话翻译成大白话:如果父母亲给予孩子的感觉是安全的,那么惩罚孩子(打孩子)不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惩罚孩子(打孩子)之所以能够让孩子感到受伤,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无法理解或无法接受父母(打他们的原因)。
我记忆中的那一脚和那一巴掌,之所以让我受伤,是因为我无法接受我的父母打我的原因。虽然那时候年纪小,但我很明白,当时父母打我,不是因为我做的有多过分,而是当时他们在气头上。回想当时的情景,虽然能够理解父母的艰辛及不容易,但内心的小孩还是会觉得很委屈。
第二,什么样的惩罚(体罚)是合理的,被允许的?
惩罚是否会给孩子带来伤害,还视乎惩罚本身的实施。不是所有的惩罚都会给孩子带来伤害。那么,什么样的惩罚(体罚)是合理的,被允许的?杜步森博士在书中分享到:
适宜的惩罚不是父母为了发泄对孩子的愤怒,而是为了让孩子从中受益。
没有经过谨慎思考的体罚是危险的。
宝妈认为,关于惩罚(体罚),杜博士提到了两个重要的条件。
第一个是:出发点。当父母亲要惩罚孩子的时候,要清楚的区分,这个惩罚行为,到底是父母为了发泄对孩子的愤怒,还是为了让孩子从中受益?也就是你这个惩罚行为究竟是为了满足你自己,还是你的孩子?
第二个是:是否经过谨慎思考。合理的责打管教孩子,就是在向他传递类似的非语言信息:他们必须明白不仅要避免物质世界的种种危险一样,还应提防社交世界中的危险,以及其他给自己带来危险的行为。这个非语言的信息是要非常清晰明了,不能让孩子觉得莫名其妙,要不然就起不到惩罚应有的作用。
第三,如何实施惩罚?
1、让孩子明明白白接受惩罚。实施惩罚前,要让孩子明白,不要让孩子莫名其妙被惩罚。
2、惩罚的方法:根据孩子的“罪行”,以最有益于他的管教方式来解决问题。用有效的行为去获得你期待的行为,巧妙的控制那些对孩子非常重要/讨厌的东西。比如说,取消他喜欢的看动画片的时间,让他去做他讨厌的事情。
3、惩罚的工具:建议使用树枝或板子,尽量使用不被误解的东西,如手,一般手是用来表达爱的。
4、惩罚之后,需要给予温柔的抚慰,比如可以把孩子抱在怀里,或者其他孩子接受表达爱意的方式,向孩子传达一种讯息:父母不接受他的是他的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
惩罚孩子,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安排,它需要让父母耗费心力(内心反复权衡是否要惩罚孩子),还要考量父母的脑力(究竟怎么罚?用什么方法罚?罚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