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是采铜的新书,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本书从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七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更有效地提升自我。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本书关于时间它是从这几方面来描述的:
一、从当下出发,联结过去与未来
1、每个人对待时间的态度都会有所不同。
有人茫然:有大把空闲时间不知道用来干嘛。
有人焦灼:永远有做不完的事。
有人无助:明知道时间可贵,却逡巡不前。
有人随意:忽而兴致勃勃,忽而意兴阑珊。
有人投机:寻找能把时间转化为金钱的机会……
从上面是不是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2、对待时间的正确方式
⑴民国时期的大学者梁漱溟先生认为需要郑重,即
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⑵斯坦福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George Zimbardo)提出用“时间视角”,根据不同的时间视角划分出五种人:
第一种是积极过去视角
第二种是消极过去视角
第三种是享乐主义视角
第四种是以宿命的观点看待当下的人
第五种是习惯往前看、为未来谋划的人,这种视角被称为未来视角
斯坦福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认为对待时间最好采用混合和折中的方式:多采纳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和未来视角,并且在三者中取得平衡,少采纳负面作用明显的消极过去视角和宿命论视角。
例如在工作场景中以未来视角为主是合适的,因为大多数的工作强调计划性、执行度和效率。而在非工作时间,你就应该放下工作,专心享受工作之余的闲暇。这个时候考虑未来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有害,转而采用享乐主义视角更为合适。
⑶瑞典心理学家林德沃提出了更好地对待时间的十条建议。
生活在当下
严肃地对待时间
留意自己拥有的空间并享受它
反思自己和其他人的时间视角
从现在出发联结过去
并不完全沉浸于过去——比过去更重要的是现在;
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
平衡计划和非计划时间
视未来存在于当下
对未来保持积极的态度
二、解决远期未来与近期未来的冲突
五年设想即“想想五年后你会干些什么,过什么样的生活?”
一方面把注意力放到“怎样去做”上,特别是放到那些立即可实施的行动上。另一方面,从“近期未来”的角度,应该提高逃避的成本。
三、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1、判断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的依据:
⑴收益值:这件事在当下带来的收益大小,
⑵收益半衰期: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游戏;以“扶墙进、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刷微博;使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的隐私。
多做长半衰期事件:
•积累可信的知识
•训练实践技能
•构建新的思维模式
•提升审美品味
•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
•保持和促进健康
•建立和维持相互信任的关系
•寻找和获得稀缺性资源
•探索、提出独创性的构思或者发明
•获得高峰体验
2、多读经典
3、辨别生活中的信息噪音
四、“快”与“慢”的自由切换
1、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
像处理日常公务诸如看邮件、写报告等,则是越快越好,而生活应该像时尚专家弗洛克在一本名为《享乐主义手册》所说的那样:
•找一把公园长椅,坐下来,观察生活
•躺在吊床里看星星
•散步,不要方向
•在完全静寂中看一本书
•在阳光下小睡片刻
•在烛光中洗一次澡
•睡到自然醒
而本文也给我提供了一些应该快和慢的事情供我们参考。
尽可能求快的事情:做家务等体力劳动,完成常规的事务性工作,完成简单的执行性任务,常用商品的线上线下购买,注定无法达成共识的争吵和争论等。
尽可能求慢的事情:与家人共度闲暇时光,欣赏艺术作品,自我反思,思考重大决策,创造性活动中的酝酿过程,为一个挑战性任务做好准备等。
2、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
心理学家齐克森米哈里提出“心流”(flow)这个概念,它是指人全情投入于一件事中的状态。
3、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