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和孩子们一直坚持在班级阅读群里发朗读音频。为了让他们温故知新,我把三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里推荐的三本童话故事又重新在群里读了一遍。如果说第一次读是读情节,那么,这一次读,我又读到了她的语言。
读童话故事,儿时一次,现在一次,一样的童话,如今再读,却是不一样的感受。
记忆中的童话故事是《白雪公主》,是《拇指姑娘》,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记忆中的童话人物是公主与王子,是美女与野兽,是大雁与青蛙……记忆中的童话情节是巫婆下咒,是英雄救美,是破镜重圆……记忆中的童话语言是充满神奇,是浪漫无边,是温暖有力……
如今再读,我读到了《坚定的锡兵》、《老头子做的事总是对的》、《学习发抖》这样的我感觉有点像流水账的童话故事。我想,既然他们被收录在《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这样的童话名著里,自然也是有阅读价值的,可能是我已经成年,get不到它们的点。这样的我看来似乎缺少点起承转合的故事,可能在孩子们眼里却别有一番风味吧。鉴于此,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开学后,在班里做个小调查—你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有哪些?我想看看我和孩子们的审美是否一样,我们的视角又有哪些区别?
如今再读,我读到了这样的语言“这个故事还没有完,但是给我讲故事的祖母,记忆力不是很好,把别的都忘记了。”“都怪她们太狠太坏啦,活该一辈子当瞎子,是不是?”“现在一切都完了,枞树的生命完了,这故事也完了—因为一切故事最后都是要完的。”它们多么像孩子们作文里的语言—感觉白白淡淡的。但我想,这可能是孩子们世界里的语言,可能正是这样的语言,才能拉近故事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
所以,成年的我再读童话,总觉得它不再是儿时的模样,矫情一点,就像是久未回家的游子再回故乡,一切是那么熟悉却又陌生,想找寻却不知从何处开始。我想记忆中的童话是那么美好,应该是与特定的年龄有关吧。它存在于孩子们的世界当中,因为儿时的世界总是纯净的,它盛的下世间所有的美好与神奇,它容许一切的幼稚与无聊。
如今,我再读童话,带上了成年人的思维,加上了为师者的审视。我发现童话还是有它独有的特点。
首先,在情节上它是充满神奇的。《白雪公主》里,会有七个小矮人,他们可以如此袖珍;公主吃完毒苹果可以沉睡不死,依旧美丽红润;震动一下,公主吃下的毒苹果,竟能从喉咙里吐出来。当然,神奇的故事情节又岂止是出现在《白雪公主》里,它是《灰姑娘》里会掉金子银子的榛子树;它也是《拇指姑娘》里能长出小美人的郁金香,它更是《稻草人》里可以靠眼泪自救的鲤鱼们……这些神奇的故事情节,总是能吸引孩子们读下去。
其次,在结局上它往往是圆满的。白雪公主和王子幸福地在一起,她的继母被火红的铁鞋烫死了;灰姑娘和王子举行了婚礼,两个姐姐却被鸽子啄掉了眼睛;鲤鱼们完成了自救,和同伴们又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小河里。
再有,在语言上,它往往是夸张的。像《白雪公主》中描写毒苹果的句子“它外面很好看,又红又白,好像美人的面颊,任何人看见了都想得到它,但是谁只要吃下一小块,一定马上死去。”如《亨塞尔与格莱特》里描写巫婆嗅觉的句子“巫婆生着红红的眼睛,看不远,但嗅觉却灵的跟野兽一样,老远就能觉得有人来。”又如《画眉》里“一个金黄的鸟笼里,养着一只画眉。明亮的阳光照在笼栏上,放出耀眼的光辉,赛过国王的宫殿。”……这些夸张的表达,往往能调动孩子们的想象。
最后,在节奏上,它是反复的。像《自动上菜的桌子》里,裁缝三个儿子轮流放羊时,这样的对话——“羊啊,你吃饱了吗?”羊回答:“我吃得很饱,一片叶子也吃不下了,咩——咩——”一共出现了三次。节奏上的反复,会加深孩子们对重点章节的印象。
童话除了以上共性,我发现中外童话在立意上有很大不同。《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是外国童话,他们主要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最后结局往往美满,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等;《稻草人》是叶圣陶先生写的,它里面很多故事更多的是有一定寓意,像《画眉》暗指要活出自己的样子,不能为取悦他人歌唱。像《鲤鱼的遇险》一文,讽刺人类的野蛮,破坏自然……个人认为,中低年级的孩子适合读国外童话,简单,美好;高年级的孩子适合读叶老的童话,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年龄不一样,心境不一样。再读童话,我读到了记忆中的美好;也读出了现实中的缺憾;读懂了中外童话的不同。万千感受,诉诸笔端,形成上文,不成熟之处,还请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