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离不开太阳和月亮,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太阳虽灼烈,却也只能照在人的体表。月亮虽黯淡,却总能照进人的内心深处。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是一种惆怅,好比“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一种牵肠挂肚、百感交集。是母亲村口远眺的一种“盼儿迟迟归”的情结,又如陈百强所唱歌曲《偏偏喜欢你》中的“愁绪挥不去苦闷散不去,为何我心一片空虚……情义已失去恩爱都失去,我却为何偏偏喜欢你!”世间人,都难逃离一个情字。
儿时的中秋在酒厂大院和乡下度过,遥想酒厂大院的中秋夜,充满了童趣儿,我和玩伴郭敏,一个跑到大院东头儿,一个跑到大院西头儿,敏问我:逗儿,你那里看到几个月亮?!我双手合嘴应答:一个,你那里有几个月亮?敏答我:我这里也是一个。然后,交换位置,往返多次,彼此呼应,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天上竟然有两个月亮。桐乡老家的中秋,团圆味儿最浓,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大爷大娘、三叔四叔,还有大爷家的几个堂哥,好不热闹。父辈陪爷爷奶奶坐一桌,妯娌们和小孩儿一桌,记得有一年中秋夜大人们白酒喝多了,还因为香烟的档次问题吵了一架。就是嘛!中秋哪能喝白酒,应该喝红酒吃月饼才有韵味嘛!
桐乡的月饼最好吃,皮儿薄,中空,黑糖核桃仁儿贴在面壁上,啃起来嘎嘣儿脆,可得拿双手就着吃,不然,月饼渣儿就掉的满地都是,因为乡下的月饼是在土“爊”(ao,四声,一种称为打月饼的灶具)上烤制而成,所以,打出来是中空的。每年的中秋前夕,村里的媳妇儿们齐聚长条圪廊(深约五六十米的农村窄巷子),妇女们手持长把儿月饼模子在大案板上叮叮当当的打击,顾名思义“打月饼”,大家分工明确,长年纪的婆婆大妈们负责包馅儿,年青的负责打击,每家每户都要打上一个有直径四五十公分的圆盘“绞股兰篦”(山西农村用高粱秸制作的最初用于晒制南瓜条、葫芦条、红薯干的物品)大小的月饼,用于中秋万月(供应月亮婆婆)。中秋节夜晚,妈妈会用两三个篦,一个上面摆放葡萄、苹果、香蕉、梨等水果,一个摆上月饼,放在马武(腿长的木凳子)上,安放在月光照射到的地方。
在桐乡的中秋节,就是盼望爸爸能从城里酒厂回来看望我和妈妈,后来我和妈妈随爸爸到县城求学,等我二十岁的时候,妈妈离开了人世,从此,便不再有团圆的中秋。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我总在想,为啥不将中秋节订在月更圆的八月十六,许是古人长途跋涉,对归途中的亲人的一种等待归盼吧!总之,人生在世,感念中秋,凝望明月,别整日过着只争朝夕般的匆忙生活,特别是那些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远乡人,纵使离家千里万里,也别忘记中秋归家看望双亲。中秋,是家的情怀,望天下人皆能团团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