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清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在能力圈里行动,在舒适圈外学习
再苦再累,我还是想坚持。
单身的时候太幼稚,
把眼睛的焦点放在别人身上,
也总喜欢把期望放在别人身上,
却忽视了自己的光芒和希望。
人生嘛,就是一场轮回,
蔡康永说过一段话: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前半生因为偷懒,错过了太多,
所以,现在我无比珍惜现在拥有的。
比如,做一个合格的妈妈。
在我无数次选择和放弃的机会中,
唯一一个坚持下来,一直没有放弃的就是做一个还不错的妈妈,
孩子跟兴趣爱好不一样,
从感受到生命诞生的那一刻,
身体里原始的母性被唤醒
突然之间好像就有一年镜子照向自己
习惯性得扪心自问“做母亲我准备好了没?我可以为我的孩子做点什么?我想成为什么的母亲?”
也突然之间,开始回顾自己的童年和成长之路,回顾自己的母亲是怎么样成为母亲的。
这个过程很有趣,生命是一场轮回嘛
小的时候我们失去的,长大以后我们会自觉的或者不自觉的去寻找补偿,
在各种各样的亲子关系中,无一例外的就是无论什么年代的父母,他们都给了我们他们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一切,但是这努力的一切似乎并没有带来快乐。
我也一样,当我差不多16岁的青春期时期,
家里得情况慢慢好起来了,父母给了我好的物质条件,满足了外在的物质生活,
所以,那个时候我就用手头拿到的钱化作物欲,浓妆艳抹,花枝招展,
又或者胡吃海喝,吃了一堆垃圾食品,
有的时候光明正大的,有的时候偷偷摸摸的
因为每一次光明正大的叛逆和反抗换来都是争吵。
现在的我,用一个自学过儿童心理学,行为学和人类学历史的角度想想
不过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情况而已
当我们不需要为物质生活发愁的时候
我们的精神追求自然发展起来了
青春期的孩子,不过是情绪发展的需求得不到释放和认可,
然后通过自己的方式在向外界求得认可而已
再自然不过。
所以,在我学习各种知识的同时,我都在自我解剖。
我学会一种理性思维去思考问题,并且我在总结自己的问题,总结父母的教育中缺失的问题。
发现问题,不是为了逃避和推卸责任。
而是为了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相处,与孩子相处。
或许焦虑和抑郁情绪是最外化的表现了。
无论是夫妻,亲子还是工作关系中,
常常出现的这些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好好的释放和消化,它会变成一种不定时炸弹,不定期爆炸,伤人也伤己。
后来,我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佛系之路”?渡人渡己呢?
我发现了所有矛盾来自两个“圈”
能力圈和舒适圈。
很多人对自己的能力和舒适度范围有些过度夸大和盲目自卑的倾向
比如我,把父母的赚钱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各种投资能力,大脑中自动等同于自己的。
有时候大房子住的久了,手头里不劳而获只需要撒撒娇,闹一闹就有的零花钱,觉得自己也是有钱人了。
知道自己赚钱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花钱比赚钱容易太多了。
现在有无数种教你花钱和赚钱的方式方法
舒服花钱习惯了,当然就喜欢各种舒服赚钱得方式,当然,每一个舒服得背后所隐藏得坑,也必须自己一个一个的掉进去,才会慢慢地清醒。
原来的我们是太天真了。
培养一个能力的过程是极其枯燥的事情,无论它骑着多么酷炫的外衣。而正确的驾驭能力又是一门学问,
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的人就生在罗马。有的人一出生爸爸就是王健林,有的人出生就没有爸爸。
哪有绝对得舒适圈?
人啊,终归是依靠自己的能力行走的,
家庭背景,父母兄弟,亲人朋友不过缘分一场
缘聚缘散,缘起缘灭,不过转眼之间
只有自己获得某种能力的时候才能驾驭一切
也许是少年人的皮囊,却有了长着和智者的觉悟
这并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我接受它
居安思危,在能力圈内行动,在舒适圈外学习。
这个准则让我看淡很多,也看清许多,
多了很多乐趣,少了很多烦恼,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