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211......”“那是211啊......”
双一流的比普通985的更有底气,985更是看不上211。即使在普通一本里,学校的名声也是学生攀比的对象。有时隐秘,会心一笑的调侃;有时明显,有意无意地伤人。高者,自信傲然,浑不在意。低者,面上镇定,内心煎熬。诚然,学校的虚名有等级。那一个一个名头仿佛贴在胸口隐形的勋章,仿佛系在头顶的线,将脖子拉的长长的,下巴拉得高高的。
故而,有的人难以启齿自己的学校,并把那罪责归于学校。有的人骄骄傲傲,捧着自己学生证,自以为未来的大道已平。所以,有的人毕业数年甚至十几年即使卓有成就也从不提自己的本科学校;有的人从泡沫破灭、云端跌落,才明白那薄薄的一纸文凭不等于护身符。
我院长曾半开玩笑地调侃道:“这学校也是你们自己的高考成绩决定的呀,怎么怪学校呢?”是呀,怎么全变成学校的不是了。
当我被人调侃不是958的时候,心里确实不舒服。如果我是青涩的大一新生,或许我会归咎于学校。可是,现在当我和人相处时听到这种略带轻视的话语,我会自责,会羞愧。这怪我,这是我的错,我没有让他们觉得我的学校,我的专业很好。如果我足够强,有足够的结果证明自己,足够了解我的学校、自信地介绍我的学校、我的院,那么那些虚名又有什么谈论的必要呢?学校的优秀终究不是因为名,而是因为人。因为有人了,才有名了。杨树达先生、马积高先生、何泽翰先生、韩少功先生......这一位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是我们院、我们学校响当当的名片,他们或是古代文学史、或是当代文学史......都绝对绕不开的人物。他们留下的文化积淀是我们必须传承的并发扬。
有学长参加保研面试时,对方一听是师大,欣然起敬,问道你可以给我介绍一下你们杨树达先生吗?然而,这个学长一无所知。最后他面试没有通过。怎么会一无所知呢?分明杨先生的雕像还立在我们院门前日日经过的樟园里。
所以,当别人调侃我的学校时,我想到的不是学校使我抬不起头,而是责备自己。自责于不够努力奋进,充分利用好所有资源和大学时光,对于学校介绍得不够好,不够文化自信。我想到的不是畏畏缩缩、埋怨学校,而是从此刻起要比从前更自律更严格,比所谓高者更勤奋,用结果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我的学校,让别人改观甚至敬佩。
或许,学校相比其他学校确实有点穷,设施有点差,环境有点破。但是,这些暂时是我改变不了的。我能做的是关注自己的影响范围,操之在己。
于学校是如此,于社会、于国家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