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发前
因为舍友上个寒假通过AIESEC去了罗马尼亚做志愿者并且评价很高,受之影响,踏上了志愿者的路。也是因为舍友的缘故吧,一开始就选择了很热门比较难匹配的欧洲。面试并不如想象中顺利,也收到过很多拒信,前前后后忙活了三个月,在接近放弃之时,终于在五月底收到了波兰面试成功的通知。本以为来不及签证了,但幸运找到了一家签证中心,3天出签,成功踏上通往波兰的大道。出发竟也是匆匆忙忙,上午12点考完试,晚上7点的飞机,但当时只有激动,什么都顾不上了。一切都像是被安排好的一样,时间点卡的很完美。
踏入波兰土地
第一次出国就是一个人,还是去遥远的欧洲,现在想想也觉得很勇猛。说一点都不害怕也是假的,好在父母朋友都很支持,在我怀疑自己的时候总给我强心剂。经过14小时漫长的飞机,终于在波兰时间上午6点抵达华沙机场。走出机场第一感觉是 冷!毕竟常年生活在广州,完全没想过在七月份,华沙早上7点,穿长裤的我会被冷到发颤。不过天气总归是很好的,天空很蓝。顺带说一下波兰夏天的气候,早晚温差还是很大的,早上偏凉爽,穿一件薄针织衫刚刚好。中午太阳毒辣辣,短袖也觉得很热了,但是不闷,没有广州湿湿热热的感觉,也算热的清爽吧。到了晚上,薄针织衫已经顶不住了,需要穿厚一点的毛衣或者外套。总的来说,个人很喜欢那边的气候,当然也从没想过会在夏天穿毛衣。
关于志愿项目内容
我的project是在当地的NGO工作。为期两天seminar过后,就被接到了第一个NGO。那是一个小剧院,坐落在一个叫ornontowice的小村庄,靠近katowice。负责人说ornontowice并不算波兰典型的村庄因为还是比较现代化,环境比较好的。看惯了车水马龙,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会很容易爱上这里。一杯咖啡,一本书,一个窗台,一整个下午都心甘情愿被耗费。(这就是我室友的日常)
简单介绍地理情况之后,说说工作内容。小剧院开展了一个叫 Summer in Theater 的项目,里面有很多workshop,孩子们在workshop里面可以尽情发挥创造力想象力。比如说,用肢体语言描述一个关于Silesia(波兰一个地区)的词语,用这些词语扩写成一个故事等等。最后,根据这些workshop的成果编排一个表演。我们的工作就是和小孩子一起参与workshop并且参与到表演当中。
令我比较震惊的是无论是小孩子还是青少年,他们的创作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都很强,无论是音乐workshop还是美术workshop亦或者是表演workshop都能表现的十分出色。他们能让生活中的物品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发出很多不同的声音,也可以创作出绚丽多彩的字母图。后来仔细思考一下,这可能和老师的引导有很大关系。确实,在课堂中,老师会给予很多开放性的点子并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这是令我很受启发的。
最后的表演也是十分震撼,当晚有一百多位观众前来观看。有一些观众住在另一个省份,开了一个小时的车过来看表演。
关于吃
作为一个十分关注食物的少女,在出发之前就搜了很多食在波兰之类的资料。个人感觉波兰的食物还是比较清淡的(对比于邻国匈牙利)。
因为项目本身涵盖了每天一顿饭,所以大部分图片都来源于那一顿饭,食物也更接近波兰人民日常餐食。
波兰人民对土豆有蜜汁热爱,几乎顿顿都有。左上方的图中没有土豆球但是有土豆烙饼。除了土豆,他们还热衷各种猪扒鸡扒三文鱼,大多是以煎的方式烹饪,直接食用或配以特制酱汁。
右上方图片是米饭,没错就是米饭!我也很惊讶波兰人会吃米饭,于是满怀期待地把一整勺米饭塞入口中。或许期望值太高吧,米饭口感很硬,颗颗分明,没有中国米的软糯,也缺少了米饭独有的那份谷物的香。最后还是酸酸的豆角番茄土豆的乱炖汤,拯救了一整盘白饭。最喜欢的是下方图片的素卷(它其实不叫素卷但是波兰名字太难记了没记下来暂且叫为素卷),外层表皮和煎饼差不多但比煎饼硬朗,边缘烘得脆脆的,用餐刀划开还能听到表皮那嘎嘣脆的声响。混着一种不知名的酱,各式蔬菜被包裹在一整片混有芝麻香气的面皮中,一口下去,不仅能尝到裹着酱汁的新鲜蔬菜,还能感受到芝麻在齿间被碾碎,芝麻油迸发出的醇香,搭配上边缘酥脆,内里软绵的面皮,只得细细咀嚼,充分感受各种味道在舌尖碰撞。(oh 这不是一个美食帖哈哈)
令我惊奇的不仅是米饭,还有饺子。波兰饺子皮略厚,多是以打碎的猪肉末或者牛肉末作为馅儿,口感犹如一大块肉饼。最新奇的是有一个传统蓝莓口味,由于不太能接受甜的饺子所以就没有尝试。据品尝过的的志愿者说很好吃。
上图有插着国旗的蛋糕据说是一种波兰传统糕点,是我们项目的负责人做的,时隔太久 已经忘记了什么味道,但就凭蛋糕上的五星红旗,波兰国旗还有黑山国旗就可以满分了!下图是在蛋糕店买的颜值满分的蛋糕,对甜品简直无法抗拒嘤嘤嘤。
负责人的朋友邀请我们去他们家吃饭,按照他们的话来说,这些菜式都是typical Silesian,每个周日的午餐基本都吃这些。黄黄土豆球的波兰语名字是Kluski(这是唯一记得的波兰菜式名),它在Silesia地区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从华沙回北京的航班上也吃到了Kluski。另外一盘红红的是红卷心菜,味道有点奇特,酸酸的而且口感很软。个人不太喜欢但是又记不得它的波兰语名字,每次都只能说 nie nie nie red cabbage……(nie 在波兰语中是no的意思)右边是一种香肠,与其说是香肠,更像是猪肉末混着胡萝卜搓成的条,混着酱汁很好吃。波兰人真的十分热情好客,在波兰呆了6周,被邀请了6~7次去不同的朋友家做客,每次都是撑着肚皮出来的。
不得不提波兰的奶制品,便宜又好吃。在波兰看到的酸奶基本都是半固体状的(瓶装酸奶除外),口感十分醇厚丝滑。以前一直都不吃除原味之外的酸奶因为不喜欢各种水果香精的味道,但在波兰爱上了各种口味的酸奶,草莓香草巧克力雪梨等等,确实是有很浓厚但又很自然的水果香,我和室友都是几乎每天一罐,欲罢不能。除了酸奶,天天吃的就是芝士了,作为两名芝士控,每隔两三天就能吃完一整块芝士(如右下图被切的只剩下一小半的芝士),一片片切下来简直不要太爽!室友戏称我们为cheese consuming machines。一般我们都会夹上火腿,做成三文治,用微波炉稍稍加热,芝士的奶香,火腿的咸香混在一起,一口咬下去还能拉丝,不要更满足!
这是两种很常见的波兰街头小吃,第一种是很硬的面包棒,配以芝士和蘑菇烘烤,挤上番茄酱。但是蘑菇味道略奇怪,说不出的腥臭味,所以尝了一次就没有再回购。右下角是一个叫Kebab的东西,其实是土耳其食品,但却遍布在波兰的大街小巷。"Sometimes you cannot find washroom but definitely you can find Kebab."甚至在德国,都能找到Kebab的身影。不过也确实很好吃,很像中国的烤肉卷。
后话
引用知乎上一段很喜欢的话,“美食和风景的意义,不是逃避,不是躲藏,不是获取,不是记录,而是在想象之外的环境里,去改变自己的世界观,从此探寻心中真正想要的东西。就算最后没有结果,至少,人生就像一本书,我的这本也比别人多了几张彩页。”在出发之前,这段旅程对我而言确实是有些逃避的意味,但总归还是要直面现实,世界这么大,有思想的青年那么多,相比之下,自己的眼光还是略显狭隘了。
如果问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应该是我用双眼去验证了之前百度过无数遍的图片;感受了在脑海里想象过许多次依傍在多瑙河畔的栏杆上享受着清风,吃着甜腻的雪糕;亦或是在克拉科夫老城广场追逐着鸽子奔跑的情景;亲身体验了以前对我而言只是以文字形式存在的东欧文化,坐在街角咖啡屋,点一杯卡布奇诺和一块蛋糕,和朋友聊聊最近的烦心事;亦或者是躺在铺着毛毯的草地上,和不同国家的人聊现实聊理想,望着天空从点点繁星变至微微泛白;当然,最难忘还是和一个黑山共和国的姑娘,也就是我的室友,成为好朋友。从一开始互不相识的羞涩,到后来彻夜交谈,虽然期间我们也有过大大小小的争吵,但依然可以一起打得火热。现在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就像刚刚我给她发消息:我在写文章,翻到了我们的合照。但我才不会告诉她,我有多想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