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几个女性朋友喝茶聊天,在谈到家庭的时候,大家都离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孩子。几个好友相聚,有单身的,有已婚的,有打算要二胎的,但是提到了生孩子,大家不约而同的的想法都是“害怕”。大家对于孩子的概念完全脱离不开那一次生产,无论是怎样的疼痛,不管经历与否,相同的想法会让女性对生孩子都有一种相似的恐惧。
为什么现在的女孩子都害怕生孩子?甚至是恐惧。很多年前的姑娘对生孩子避而不谈,不要说婚姻是否顺利,即使双方幸福美满,仍然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对生育产生了排斥。年轻妈妈自然了解宝宝出生时的种种磨难,从备孕、怀孕、产检、临盆、夜奶、产后恢复,一切的一切好像吧自己架在了一条高速公路上刹不住车,再碰到一些不给力的猪队友,生孩子简直是毕生让人后悔的一件事。年轻的女性就更无法接受了,已经从亲人朋友那听到了太多的不幸,自己都还是个宝宝,却还要操着另一个人的心,不要不要,还是不要的好。
从社会发展上来看,现在的信息普及程度已经远远大于以前,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在生育过程中的科学知识,也了解到了可能的风险。生育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来说,一直都是对生命有着威胁的一项活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生育技术大大降低了死亡风险,但对于很多人,这仍然是生命中少有的一次劫难。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自然会产生对生孩子的抵触心理。
从经济学上来讲,很多人不是害怕生孩子,而是害怕养孩子。在经济水平低的群体中往往更倾向于生育,既有“养儿防老”的观念作祟,同时在一些特别不发达的地区,也没有避孕的条件。而当财富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养孩子已经不是一种负担的时候,人们就要从生孩子这件事中权衡一下“机会成本”了。“机会成本”这个经济学上的名字也同样适合与社会学,它是指在决策过程中面临多项选择中,被放弃的价值最高的选择。
举例来说,现代女性相对比较独立,很多大城市的姑娘,挣得不少,有房有车,即使一个人生活也丰富多彩。而一旦生了孩子就要面临升职受限,待遇降低等不公的待遇。明明承受了苦难,却为什么生活质量却下降了?当这个问题在脑子里徘徊的时候,就要开始犹豫是否有要一个孩子的必要了。承受着生产的痛苦,失去了独立自由,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成长的价值观相悖。
还有就是,生孩子这件事不被社会整体所理解。注意这里所说的事社会整体,也可能会有一些人能够理解其中的不幸,但是更多的人意识中是:“别人不是都生了嘛?凭什么到你这就唯唯诺诺”。对于这种想法的男性只能是一巴掌Pia飞,只有女性之间的聊天中,才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是不是真的可以接受不要孩子。
看过一个纪录片叫《生门》,在某一集中描述了一个本省患有严重先天疾病的年轻姑娘,不顾医生的劝阻非要给家里生一个孩子,最后孩子保住了,她自己没有幸存。希望越来越多女性认识到生育的风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理解女性生育时的处境。
说了这么多,你明白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