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有节,才让岁月有了不同的景致,人在不同的季节里便有了不一样的情怀,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最美的境界。
一早读到“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一诗的愁绪,而在这春夏之交里,总是寻不得那落叶悲秋的意境,就不强说愁了,这季节总是带了情绪的,自古悲秋多寂寥。而春总是生机盎然,多彩明朗的!一树一树的花竞相开放着,繁华着,四月天里,槐花的浓香飘满了乡野,麦花开满了麦穗,梧桐花开满了树,夏在不远处张望着……
五一节,一连两天回婆婆家,婆家的小院四季分明,给了我太多的诱惑,每个季节里都有不同的风景,院子里的蔬菜也随季节变换种类,可观可食。冬日里都藏起来,苍茫着树木的虬枝,暖阳中炊烟袅袅的烟筒,青砖雕刻的门楣,门上的新桃旧符,便突兀在眼里,冬雪中却是诗意萦怀的景致。除夕的鞭炮声一过,这春便亟不可待了,攒动着,惊蛰的一声响雷,小院里就沸腾了,杏树、牡丹、香椿、柿子、石榴、草莓、韭菜、菠菜、蒜等等,醒来了,返青了,院子里便是繁花似锦了。杏树开在孟春,是为果子成熟在夏的酸甜,四月里牡丹隆重开放,把春渲染到极致,青杏扭着嘴盼夏的高温成熟,那个叫一禾的小女孩赶着春和景明的日子,来到了世上,成了这个春天里最美的使者,我的心激荡着喜悦……飞针走线,密密缝进一件件小巧的衣物里,一封邮件寄去我满心欢喜和祝福……远方的母子平安快乐啊!
开满花的梧桐树在暮春里摇落一地醉意,夏的脚步匆匆赶在路上。“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栽下梧桐树便栽下了希望和美好。
小院随着季节周而复始,沉淀着季节的记忆,盛夏莲开放,一夏的莲,一夏的语,尽在一池青莲。“荷塘残叶已凋零,婷婷娇媚化莲蓬。玉颜褪尽呈风骨,云卷云舒仍从容。”,“生如夏花之灿烂。”“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画面上小儿的无赖剥莲憨态,却是最富禅意。莲子熟透,藕嫩白,这秋的金黄色慢慢漫过了乡野,染透了小院,灯笼似的柿子和石榴挂在了小院枝头,在金色的夕阳中相映成趣。农人们也就沐在丰收的喜悦中了。待到秋风扫落叶,又可享落叶之静美。
而历代文人墨客多悲秋,皆是因了秋的萧杀萧瑟之气,飘零的落叶,成为古典文学创作的主题,从《诗经·国风·秦风》中“蒹葭”篇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到屈原《湘夫人》中的“帝子降兮木北渚,目眇眇兮愁乎,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和叶下”;从曹丕《燕歌行》中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到柳三变《雨霖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从南唐后主《相见欢》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到纳兰容若《清平乐》中的“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等等。现代文人也不乏悲秋情怀,如郁达夫《故都的秋》等。
文人墨客的悲秋情节,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一年四季,景色不同,春天的蓬勃生机,夏天的绚烂热烈,秋天的肃杀萧条,冬天的寒凛落寞,每个季节都有专属于自身的独特景致与氛围。人们身处不同景致与氛围之中情绪也会因之受到感染。王夫之说:“景者,情之景也,情者,景之情也。”尽管秋天众芳摇落,秋景秋事秋情为一“气”所化,而我却仍然喜欢秋的奉献,所有的凋落皆为铺垫一个万紫千红的春,正如“我言秋日胜春朝。”
感恩时有节,春风夏雨,能令万物欣欣向荣;秋霜冬雪,能令万物成熟,这岁月便有了诗意。霜降过后冬的脚步就近了……,岁月在季节的交替中划过,我在季节里读着世间,品着滋味,过着生活,四季年年有,人生有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