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题记
历史,向来都是这么令人遐想。其实,不管如何争论,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历史就宛如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经过多人的梳妆,来到我们面前。其实就我们这些俗人而言,正史太过沉重,但是野史又太过粗俗,在这中间找一个平衡点确实很难。前些年,也就是我上高中的时候,《易中天评三国》之类戏说历史的节目十分火爆,当时有一些所谓的历史专家提出了强烈的批评,说这是对历史的侮辱与抹黑,常常正史,就该置于神坛之上,非苦学三十载不可动也。而我想说的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闲情雅志对着满篇的文言而苦心钻研。再说正史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接下来我说一些自己喜欢的历史小说,和大家分享。
历史篇推荐《明朝那些事儿》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元至正四年到1644年清军入关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在作者当年明月的笔下,一个个历史人物都鲜活生动起来,他们不再是历史古籍中干瘪的符号,作者用他的无边才思为这些人物注入了灵魂。作者在序言中说,他对历史很感兴趣,所以在早年间读了太多的“学究”式书籍,看得他痛苦不堪,于是萌生了自己写书的念头,他认为,历史本来很精彩,历史也可以写得很好看。就是抱着这样的念头,这本书诞生了,作者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我本来对明代这个朝代无甚好感,一来在于开国皇帝朱元璋功成名就之后,大肆屠杀功臣,令人反感。虽然,为了皇权的稳固,确实不得不这样做。二来在于明朝中后期诸如锦衣卫、东厂之类的特务监察机构臭名远扬。虽然在其他朝代也有样的机构,如秦朝尉缭 、汉朝绣衣使者、北朝内外侯官、唐朝丽竞门(武则天时期的梅花内卫,后期的不良人)、宋朝皇城司、清朝的粘杆处和血滴子,但只有明朝的锦衣卫、东厂、西厂搞得天下皆知,被万人唾骂。三来在于明朝的历代皇帝让人很不喜欢。太祖朱元璋虽然建立了不世功勋,统一了天下,但是杀戮功臣确实太过。建文帝朱允炆性子优柔寡断,手下书呆子一堆,空喊安邦定国,一个个牛气冲天,结果敌人打上门来时,却无甚作为,最后被自己的叔叔夺取了皇位,自己的下落也成千古之迷。永乐帝朱棣上马打外虏,下马治天下确实了得,但是想想他创立的“诛十族”之刑,让人不寒而栗。其他人就不一一细说了。
由于以上原因,我对明朝一直是敬而远之的态度。只到碰到了这本书,对这个朝代有了详细的了解。作者在描写历史人物的时候加入了对其心理活动的深切刻画。有人评论说,在这上面作者的主观态度太过明显了,但我觉得能将人物写活,这才是本事。作者在书里对人物做了一个排行榜,排行的标准有两条:能力和品德。以此标准,作者将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即王阳明)列为明朝第一人,对此我十分赞同。
王阳明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超越了所有的君主、名臣和将帅,成为了圣贤。哲学方面,创立的心学,光耀古今,致良知之学,令人折服。军事方面,在上司处处掣肘,下属军心涣散的危难处境下仍能以一己之力,平定宁王叛乱,果然了得。哲学不是一般人能搞的,搞哲学的不是一般人,宁王啊,起事有欠考虑,让人彻彻底底教育了一把,命苦啊。但是细究起来,宁王在水师对战之时,将所有的战船联结在一起,自以为可稳如城池。结果被王阳明一把大火烧了个精光,让人慨叹。作者也调侃道,当时的《三国演义》小说已出版多年,在老百姓中间广为流传,宁王要么没有买过这本书,要么买了没有细看,不幸的是,《三国演义》却是王阳明的枕边读物,他始终记得《三国演义》的四十九回,赤壁之战的高潮: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
我们能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没有从历史中得到教训,诚如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