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黄的河水,从夜的星光里接引而来,泼洒在天边微微泛白的兰州城里,喧闹了一夜的街道刚准备入睡,却又被匆匆的脚步驱散倦意。清真寺的经文声缓缓飘入上空,留下片刻空灵,一股牛肉的香气却混着葱花与辣油,裹起小麦的敦厚,毫不留情的击溃你竭力隐藏的饥肠辘辘。
兰州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
“牛肉拉面”是外地人的叫法,甘肃人向来喊它“牛肉面”。一碗正宗的牛肉面,应该具备:汤汁清爽,萝卜白净,辣油红艳,香菜翠绿,面条黄亮,五个特点。汤汁须以整牛熬制,方能称得上合格,面条筋道,配以萝卜香菜点缀,一勺辣油注入“灵魂”,使人食指大动。面条规格的选择通常也代表了性格的特点,韭叶、毛细,代表平静与温柔,二细、三细,囊括阳刚与热情,薄宽、大宽,则意味着稳重和威猛。
“师傅,拉个二细,葱和辣子多些。”悄悄咽下口水的食客,用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试图隐匿内心的些许焦虑,但一双时不时望向后厨的眸子却早已将内心出卖。当你踏进这颇具烟火气息的面馆,你的身份便被剥夺一空,任何人都只是一位普通的食客,等待着那一碗同样普通的面。
让时间定格,思绪拉回两年前。步入高三,骤然增加的学习压力让人难以马上适应,每逢课间,桌上便趴倒了大半。午休时分,有零零散散前去食堂的学生结伴而行,但比起食堂那让人失了胃口的饭菜,一碗香气扑鼻的面,足以让人精神一振。
这家与校门相隔不足百米的面馆,是一对夫妇所开,巧的是,那一年他们的女儿也正值高三。来店里吃面的多数是学生,生意算不得红火,但也未见冷清了桌凳。不似别家的一筷见底,知晓学生饭量大,每每遇到要求加面的,总是颇为实在的一碗。橱窗里备了小菜,随着时令,或是黄瓜萝卜,或是土豆洋葱,凭学生自取。就像是恶战后及时的补给,褪了一身疲乏,好再去书本里厮杀。回想起夫妇俩看向学生们的眼神,和看自家的女儿,是有许多相似的吧。
高考结束,我铁了心想离开本省,背上行囊摇晃过几节绿皮火车,来到鄂尔多斯。进站前最后一顿饭,是在兰州老火车站旁吃的二细。想想,那碗面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