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那个小镇是劳动力输出大镇,每年过完元宵节会有一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穿上雨衣,骑上摩托车,后座载着妻子,带上几大包衣服和食物,形成一支浩浩荡荡南下的队伍,他们主要集中在广东省潮州市一带。
素有中国瓷都之称的潮州是广东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之一,是全国较为活跃的日用瓷生产基地。大量的瓷厂造就了大量的用工需求,我们那个小镇上的青壮年大多数在这里打工。
在陶瓷厂打工门槛较低,基本没有学历和年龄的限制,只要能吃苦,承受得了高温,高强度、超时长的工作便能在这里务工。
老陈夫妇是最早一批来潮州打工人,在一家陶瓷厂干了十多年,这家陶瓷厂主要生产卫浴、马桶、坐便器等,老陈从事滚压工作,这个工种需要上下手共同完成,老陈负责做坯,妻子给他打下手,修补坯。
这是一项繁重而劳动时间长的工作,通常,老陈早上五点起床,洗漱、吃早饭,从出租屋赶到厂里,六点准时开机,中午在厂里吃简单的午饭,午饭后没有午休时间直接工作,晚上七点下班回到出租屋。
在潮州这样的陶瓷厂小规模居多,本地人开的小微企业占据市场,基本以计件算工资,赚取工人廉价的劳动力,像老陈这样两夫妻一起做瓷坯,平均一天能做100多个,手脚麻利的能做到近200个,单价在1.5-2元之间不等,一天能挣个三四百元,一个月不休息能获得一万元左右的工资报酬,这样的收入老陈还是相当满意,这样的收入换在没来潮州之前是不敢想象的。
老陈出生60年代末的农村,非常贫穷落后,家里闹过饥荒,家里兄弟姐妹七个,光吃饭就是全家的一个大问题,一年大部分时间揭不开锅,要忍饥挨饿。老大大了穿不了的衣服老二老三接着穿,通常是要缝得不见底了才舍得扔掉。受教育程度低,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男娃只要愿意上、成绩好,做父母的砸锅卖铁都愿意供,女娃就要接受不一样的命运,都说长大后是别人家的人,基本没有入过月,半字不识,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自小就开始帮寸家里干农活,或去学做衣服手艺。奈何那时候的男娃又不愿意吃读书的苦,逃课跑出去淘鸟窝是他们的日常,基本上到小学就辍学。
回到家里或与父母一起干农活,或去学木匠、泥浆等手艺。到了十七八岁家里就张罗着娶媳妇。彩礼是那个年代农村家庭最大的一笔开支,让原本一贫如洗的家庭家徒四壁,三五年才能还清因彩礼所欠下的债务。家里兄弟多的,老大结婚后要紧接着张罗老二的婚事,媳妇娶进门后,第二年就分家,因彩礼欠下的债务各自承担。
老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