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随笔的全部文章都属于叔本华后期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全部围绕着“意欲”和“智力“的核心概念。因此,在阅读文章之前,很有必要跟随译者弄懂叔本华的核心理念。
叔本华认为,意欲是构成这个世界一切事物内在的、真正的核心,是“自在之物”,属于形而上;我们所看到的自然界中的物质(人、动植物和无机体等)都是基本生命力、自然力,也就是意欲的载体,丰富多样的现象世界是意欲在各个级别客体化的结果。人类是意欲最高级别的现象。智力则是派生的,是为盲目的意欲配备的、帮助其生存和发展的工具,在本质上和动物的爪、牙、翼没有区别。因为“意欲”和“智力”是构成我们这一现象世界的两个要素,这两者的本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叔本华哲学的核心思想。
有了这个基本观念,在读后面的《论教育》和《论天才》就会豁然开朗。
贯彻叔本华整体思想的始终是这一根本观点:意欲是世界的主人,是君王;而智力永远只是为了这个君王服务的仆人,是为意欲的奋斗找到目标和通往这一目标途径的导向和顾问。叔本华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把真理裹以最朴素的语言外衣,你看他对自己观点的生动比喻:意欲是植物的根部,深藏于黑暗、潮湿之中,智力则是植物顶端的叶冠,伸向光明、干燥之处,而认识着的我则是连接根、冠两端的茎;意欲活动是颤动的琴弦,智力则是琴的共鸣版,由此产生之回声则是自我的意识。
读过心理学的人一定似曾相识,不错,在半个世纪后,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超我和自我的理念和叔本华如出一辙。他的冰山理论还不如叔本华的比喻生动。显而易见,叔本华的意欲比弗洛伊德的“本我”更强大,他的认识力不像“超我”医院给,还的由意欲决定。
心理学起源于哲学,弗洛伊德也不否认自己的学说和叔本华思想的渊源关系。这也是和认知行为学派的一个公开叫板——人的本我在于人的认知,而意欲是认知和思想的产物。时至今日,人们几乎达成了共识,能够认识到无意识或者潜意识活动对于人的行为的重要影响,但系统详尽地天才般阐述这种心理和哲学理论的,叔本华确实为第一人!
《论教育》是这本书中篇幅最短的一篇,但对教育的目的、意义、方法却阐述得淋漓尽致,目前处于教育焦虑和迷茫的人需要好好读一读。叔本华认为,教育的关键在于从正确的一端开始认识世界,所以掌握知识要遵守自然的规律,从直观认识开始,经过抽象的过程,最终再进行概念知识。他坚决反对教师不培养和发展孩子观察思考判断的能力,而致力于把别人的现成的思想、观点填塞进小孩的头脑。所以,从孩提时期就应该采取合乎自然的培养知识的方法,不要仅仅只是把书本交给孩子,必须让他们逐步了解事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看现在的教育模式,叔本华大约也会气得吐血,孩子几乎在尚未建立直观认识,甚至说尚未发展出理解和思维能力时,就开始各种奥数公式的学习,脱离世纪的学习正如“空中楼阁”,很多孩子成年后无法完成自我构 建,成为空心人。
叔本华说,一个人认识力的成熟,在于他掌握的总体抽象概念与他的直观认识能够精确地联系起来。用我的理解就是,教育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在用在学,学以致用,而不是学习虚无空洞的概念;教育的最好方式,是从直观到概念,相比目前应试教育简单粗暴地记忆公式刷题,是违背教育的规律的;在实际生活中,场景式教育,全局性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了解性知识是无法与内涵式教育相提并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