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诗经》中对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和文化根植于古代的农耕文化,周人是以农耕文明而著称于世的。所以周文化中“和”是十分重要的,从诗经中的许多诗中也可以看出。例如郑风中的一篇《野有蔓草》中一句“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讲述的是男子漫步城东门,美女多若天上云,是仲春时节古人自由野合习俗的再现,这表明周礼既有郑风《将仲子》中“岂敢爱之?畏我父母、畏我诸兄、畏人之多言。“那样听从父母、媒妁之言,令人不敢僭礼的约束面,也有给予大龄未婚男女自己选择的自由面。这显示出周礼总是寻求一个和谐的平衡点,显得圆融而富有人性。可见,周礼注重“和”,对于婚恋中的对立矛盾,都有可以通融的规定。
在周文化中,等级文化也是重要的一环,而礼乐制度的出现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周的封建等级制度,宗法制的出现也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等级制度是周文化中重要的一环,从《诗经》的许多篇目中可以看出,例如小雅中的《北山》就有这么两句话”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讲述的是:普天之下每寸泥,没有不是王的地。四海之内的每个人,没有不是王的臣。这句话就体现出了家与国的同一结构是周文化中最鲜明的特征,而为了更好的维护这种制度,出现了宗法制和礼乐制度,将周朝的每个人都放入这种制度之下,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形成了短期内比较牢靠的利益关系。正因为如此,《诗经》中有许多首诗是对统治阶级和上层将领的赞扬,例如大雅中的《常武》“既敬既戒,惠此南国”和“不留不处,三事就绪”等就对大将的颂扬。还有《汉江》和《皇矣》等等。
而从诗经中也能看出关于周文化中的农事, 从周族史诗《周颂生民》中可以看出,被后世尊为农业神的后稷,已经懂得耕种时需要选好良种、除草护苗。而古公父迁居岐周后,摆脱了先前戎狄游牧文化对本族农耕文化的影响,营造了稳定、和平的农业发展环境。《周颂载芟》中有“载获济济,有实有积,万亿及秭”的记载,虽然周代以10万为1亿,但仍可见当时农业收获的繁盛。
《周颂》中的《噫嘻》和《臣工》则记载了周王的籍田典礼,在春天象征性地率先劳作并祭祀土神、谷神,体现出周文化对以农立邦的重视。而最负盛名的农事诗《豳风七月》则十分详实地记录了西周农民一年四季的劳作过程,反映周文化中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剥削关系。
总而言之,《诗经》在创作、采诗、编诗时深受周文化思想的影响,是周文化的传承载体。所以日后说《诗经》解读周文化的活化石是毫无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