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我从初中就开始读,至今已经读了三遍,一遍有一遍的收获,一遍有一遍的更深的理解。
在此部曲中一直围绕着两个冲突:新与旧、勇气与懦弱。
觉慧、觉民的行动与觉新的具体表现,淑英、淑华与淑贞的命运对比、觉新的自身思想与行动的截然态度,都将两个人的矛盾刻画的淋漓尽致。
梅、珏、惠的死与琴的反抗将矛盾推上顶峰。
巴老用古代最为无地位的女性的命运来更为深刻的表现主题。更有戏剧性的是每个女人都与觉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梅可以说是为他而死,珏是因为他的懦弱而死,惠是他帮着一步一步的送上了死亡之路。
但是,觉新又把觉慧送往上海,还有二妹淑英也一同送往了上海,这又表现看觉新的另一面。对一切旧事物的不满,和对新事物的渴求。自己的生活理想实现不了就让别人帮着实现。可是与上面死去的那些人。我们对觉新又该作何评价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小说都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所以说觉新是巴老的哥哥的影子,在当时社会确实是新思潮的涌动与旧思潮的垂死挣扎的较量。而觉新又是处于两者中间的协调者。因此只能有这样的双重人格。而懦弱的表现却一直表现在他的一生。因此只能用这样的结尾“我的上进之心仍未泯去。”但是却难以实现。
关于觉民,我认为其应该说是一个温和的现代青年。大丈夫能 屈能伸。为了自己那份美好的爱情敢于把家里弄的乌烟瘴气,一直到祖父的临死还是继续坚持着。
但是,为了爱情他能够在家里继续忍受着腐朽的掉牙的旧的死板的秩序,不马上逃离这个吃人的地方。而是继续留下。
在某些方面,觉民又有妥协的意思,在那次演戏之中,他为了顾及家人和自身,而不肯演一个主要的角色,只肯演一个配角。表现出了他少有的妥协的一面。
觉民的性格就是温和的,位于觉新和觉慧之间,因此他的性格举动就不足为怪了。就是他这样的性格就决定了他的一切的所作所为。
至于觉慧,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激进派。但是有头脑的激进派。在这三部曲中,只有在《家》这一部之中是以正面形象出现在读者的眼前的。在后两部之中是以书信的形式来表现他的性格和信仰的。一个“革命党”一词就足以将觉慧的反叛意识推向顶峰。更能突出觉慧的性格特点。
觉慧对新思潮的领悟能力最高,将其化为行动最早,最快。对旧思潮,旧秩序抨击的最为严重,表现出了大无畏和敢于冒险的精神!
觉慧是一个敢闯、敢说、敢做的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就从以人为本开始,:不坐轿子,然后就只身一人跑去上海求学,投身于新思潮的建设之中。甚至不顾惜自己性命!
总之,对于高家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来三个人来说,表现的就是旧社会向新社会的过渡。更为突出表现的就是新旧社会交替的困难和遇到的种种挫折!无论家庭还是社会都都想把新的东西扼杀在摇篮之中。
但社会的趋势最终还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无论外界压力是多么大,都不会使新生事物灭亡。
新事物犹如野草。野火是烧不尽的,春风吹过就会生长出一片的。觉民他们的报社的重新开办就不是正对应了这句话了吗?
巴老的《家》《春》《秋》只是表现的高家的家事,其实更是影射的整个社会。表现的是整个社会的现状。
在他们一次一次的斗争之中彰显的都是:“新与旧的冲突,勇气与懦弱的对抗。”
觉新在信中给三弟觉慧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全篇的结尾“我的上进之心仍未泯去。”可见新的希望永在。新的力量会更为强大。最终世界将会是崭新的世界。
齐祺,独立书评、时评人。著有《不要让梦想毁在别人的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