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卷18正论篇诗解1主道宣明上正下直
题文诗:
世俗为说:主道利周.是不然也.主者倡民;
上者下仪.听倡民应,视仪下动;倡默无应,
仪隐无动;不应不动,上下无以,相友善也.
若是然则,与无上同,不祥莫大.上者下本.
君上宣明,则下治辨;君上端诚,则下愿悫;
君上公正,则下易直.治辨易一,愿悫易使,
易直易知.易一则强,易使则功,易知则明,
大道至简,易知易行,通情明礼,治所由生.
君上周密,则下疑玄;君上幽险,则下渐诈;
君上偏曲,则下比周.疑玄难一,渐诈难使,
比周难知.难一不强,难使不功,难知不明,
虚情假义,乱所由作.主道利明,不利幽暗,
主道利宣,而不利周.主道宣明,则下安定,
主道幽暗,则下危殆.下安贵上,下危贱上.
故上易知,则下亲上;君上难知,则下畏上.
亲上上安,畏上上危.恶之众危.克明明德.
诗经有曰:明明在下.先王明之,岂特玄之?
【原文】
世俗之为说者曰:“主道利周<1>。”
是不然。主者,民之唱也;上者,下之仪也<2>。彼将听唱而应,视仪而动;唱默则民无应也,仪隐则下无动也;不应不动,则上下无以相有也<3>。若是,则与无上同也!不祥莫大焉。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则下治辨矣<4>;上端诚,则下愿悫矣;上公正,则下易直矣<5>。治辨则易一,愿悫则易使,易直则易知。易一则强,易使则功,易知则明,是治之所由生也。上周密,则下疑玄矣<6>;上幽险,则下渐诈矣<7>;上偏曲,则下比周矣。疑玄则难一,渐诈则难使,比周则难知。难一则不强,难使则不功,难知则不明,是乱之所由作也。故主道利明不利幽,利宣不利周。故主道明则下安<8>,主道幽则下危。故下安则贵上,下危则贱上。故上易知,则下亲上矣;上难知,则下畏上矣。下亲上则上安,下畏上则上危。故主道莫恶乎难知,莫危乎使下畏己。传曰:“恶之者众则危。”书曰<9>:“克明明德。”《诗》曰<10>:“明明在下<11>。”故先王明之,岂特玄之耳哉<12>?
〔注释〕 <1>周:周密,指隐蔽不露。 <2>仪:立木以示人叫做仪,也叫表。 <3>有:通“友”,亲善。 <4>君主把政治措施公开了,臣民就能遵照执行,所以能治理好。 辨[bàn 音办]>:通“辦(办)”,治理。 <5>易:平坦,不险恶。 <6>玄:通“眩”,迷惑。 <7>渐:欺诈。惭,与“良”相对,当与“知则攫盗而渐”之“渐”同义,通“潛”。 <8>故:犹“夫”,发语词。 <9>今本《尚书·尧典》有(尧)“克明俊德”一语,“俊”通“晙”,是明的意思,“俊德”即“明德”。 克:能,明德:完美的德行。 <10>引诗见《诗·大雅·大明》。 <11>明明:原为皎洁明亮的意思,指周文王、周武王的德行贤明完美。但荀子此文断章取义,把“明明”理解为动宾关系,所以是彰明美德的意思。 <12>特:只。 玄:幽深。这里用作使动词。
〔译文〕
社会上那些庸俗的创立学说的人说:“君主的统治措施以周密隐蔽为有利。”这种说法不对。君主,好比是民众的领唱;帝王,好比是臣下的标杆。那臣民们将听着领唱来应和,看着标杆来行动。领唱沉默,那么民众就无从应和;标杆隐蔽,那么臣下就无从行动。臣民不应和、不行动,那么君主和臣民就无法相亲善了。像这样,那就和没有君主一样,不吉利的事没有比这更大的了。所以君主,是臣民的根基。君主公开明朗,那么臣民就能治理好了;君主端正诚实,那么臣民就老实忠厚了;君主公正无私,那么臣民就坦荡正直了。臣民治理得好就容易统一,老实忠厚就容易役使,坦荡正直就容易了解。臣民容易统一,国家就会强盛;臣民容易役使,君主就能建立功业;臣民容易了解,君主就会明白清楚。这是安定得以产生的缘由。君主隐蔽不露,那么臣民就疑惑迷乱了;君主阴暗险恶,那么臣民就虚伪欺诈了;君主偏私不公正,那么臣民就紧密勾结了。臣民疑惑迷乱就难以统一,虚伪欺诈就难以役使,紧密勾结就难以了解。臣民难以统一,那么国家就不会强盛;臣民难以役使,那么君主就不能建立功业;臣民难以了解,那么君主就不清楚。这是祸乱产生的根源。所以君主的统治措施以明朗为有利而以阴暗为不利,以公开为有利而以隐蔽为不利。君主的统治措施公开明朗,那么臣民就安逸;君主的统治措施阴暗不明,那么臣民就危险。臣民安逸,就会尊重君主;臣民危险,就会鄙视君主。君主的措施容易被了解,那么臣民就亲爱君主了;君主的措施难以被了解,那么臣民就害怕君主了。臣民亲爱君主,那么君主就安逸;臣民害怕君主,那么君主就危险。所以君主的统治措施没有比难以被了解更坏的了,没有比使臣民害怕自己更危险的了。古书上说:“憎恨他的人众多,他就危险了。”《尚书》说:“能够彰明贤明的德行。”《诗》云:“彰明美德在天下。”古代的圣王也彰明自己,难道只是使自己幽深难知就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