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庄“铁人”王全有
陈正 文╱图
1964年,他带领2500名男女村民,肩扛铁锤、钢钎爬上桃花岭劈山修路,5个月的时间,仅凭简陋的工具和双手,愣是修通了玉林井——南峧——王金庄长13华里的盘山公路,使汽车第一次开进了王金庄。
还是他,带领260名村民,组成5个治山专业队,开进岩凹沟,劈山造田。隆冬季节,大雪封山,他带领村民在五丈高的悬崖峭壁搬石运土,垒堰垫地,8天修了一块“天门悬田”。
整整7年,他带领着治山专业队不管严冬还是酷暑,在57条陡坡峻岭上,垒起总长250公里的双层石堰,造出4000多块共600多亩高标准梯田,创造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奇迹。他就是王金庄村的老支书——“铁人”王全有。
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清晨,在一声声驴鸣中,王金庄村的寂静被打破,或男或女,村民们牵着驴子、骡子,肩扛农具从家中出来,踏着晨雾往自家梯田迈进。村东横躺着一座石雕,这是这座村庄的精神图腾,雕塑着王金庄老支书王全有带领村民开山劈石,修路垒堰的往事。2016年夏季,一场百年不遇的山洪将塑像冲毁,但在王金庄村民心中老支书王全有永远屹立不倒。
上山的小路狭窄难行,农耕时大型器械根本无法进出,只有各种花色的毛驴、骡子如履平地。因此,在王金庄及其附近村庄大牲口都备受倚重,拉、驮、耕、种,山上的梯田全靠它们,这里的村民从不吃驴肉,每年冬至,还要给毛驴们集体过节日,对村民们来说,毛驴们就是家中不会说话的家人。
自古以来,王金庄及附近的村庄就有劈山造田的传统,遍布群山的梯田就是祖辈赖以生存的命根子,站在任何一个山头,满眼望去,一座座大山,从山脚到山顶,一道道巨龙般的梯田层层叠叠缠绕山体,这让人叹为观止的人类杰作背后还有同样令人震撼的“王全有精神”。
编撰40余万字《王金庄村志》的王金庄村民王树梁讲述,王全有历任王金庄二街党支部书记兼邯郸地委委员、王金庄村党总支书记等职。1965年,当时53岁的王全有将村民组成了5个治山专业队,他们开进岩凹沟,劈山造田。
“那个年代,填饱肚子是头等大事,俺们这里山多石厚,不仅人均耕地少,土壤更少。怎么办?只能开山凿石,石头缝里造良田。”王树良说道,在当地流传着一些谚语,“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在半空中,路无半步平”、“吃水比油贵,吃粮更发愁”,调侃之外,更多的是无奈。
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在王全有的带领下,治山专业队把石头搬到陡坡上,在梯田外层垒石堰,缝隙大的地方填充碎石头。土从哪里来?石头缝里、山垴上一点点抠,一点点刨,甚至每个上工的队员鞋窝里的土坷垃也要倒出来,这也形成了当地山民耕作完毕后,脱鞋倒土的风俗。有时土和碎石混杂在一起,队员们就用筛子筛分开,再将细土倒回田垄。隆冬时节,大雪封山,王全有和治山队队员在五丈多高的悬崖峭壁上搬石运土,垒堰垫地,仅用8天时间抢修出一块“天门悬田”。
整整7年,王全有带领专业队以六七百工日修一亩田的工夫,在岩凹沟,57条陡坡峻岭上,垒起总长250公里的双层石堰,造出4000多块共600多亩高标准梯田。创造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奇迹。
“全有精神”:敢想敢干、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坚韧不拔
王树梁告诉记者,王全有不仅带领全村人造梯田,还领着村民修公路、建水库,载柏树、架电线、凿隧道。
“这就是俺们老支书当年带人修的路,两千多口,无论男女老少,没日没夜,没有大型机械设备,完全就靠人力肩扛手提,愣是修通了村里出山的公路。这不是奇迹是什么?”指着通往王金庄的柏油马路,81岁的村民王茂延动情的说。
王金庄村是典型的太行山地,每一滴水在这片土地上都比油还金贵。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战,王金庄开垦了数百亩的高标准良田,但没有水浇灌,庄稼一样无法茁壮成长。1970年,王全有带领村民再次自力更生,在大南沟开始修建小型水库。
村里老人回忆,当年没有修建水库的技术,老支书王全有和村里老石匠李天顺背着干粮,多次冒雨步行六十多公里,到古台水库取经;没有资金,王全有带头捐钱;没有石灰,村民自己学习技术烧制。最难的是没有砂子,无法混制泥浆,王全有发动全村村民,一起往返20公里,从龙虎河里一袋袋的背砂子,整个工程下来愣是背来12.5万公斤砂子。
“啥概念,10公斤的面粉,要背12500多袋,还要每袋背20公里道路,你说这是什么精神。”王树梁眼睛亮晶晶的看着记者。在他看来“全有精神”就是敢想敢干、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坚韧不拔。
在全村人,尤其王全有的“执念”下,水库终于落成,水却不知从哪里引来,紧靠雨水根本远水解不了近渴,王金庄村人还是用了老办法,人背肩扛,从临近的武安县七水岭村一口气挑满了整个水库。
王树梁认为,这座水库可以说是王金庄的“魂”,它储水13万立方米。围绕水库,建塘坝16座,挖水窖433眼,开凿引泉石槽2.5公里,打井19眼,直接造良田244亩,使王金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1983年8月5日,王全有老人因病过世,享年71岁。为纪念这位老人,王金庄将村里的广场命名为“全有广场”,广场上一座群雕屹立,描述着正是王全有带领村民战天斗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
灾后重建,“全有精神”再次闪耀太行山
2016年7月19日,罕见的暴雨侵袭涉县,12小时内降雨量达到300毫米以上,河水短时间内迅猛飙升,山体滑坡,泥石流顺山而下,咆哮的山洪不仅让王金庄村全有广场的群雕倒塌,还冲毁、冲塌包括王金庄在内的周边村庄近千亩旱作梯田。
没有怨言,不等不靠,当地干部、群众个个精神抖擞,与时间赛跑,修复家园、河堰、田地和内心的创伤,太行梯田冲毁了,但太行精神冲不毁。
“当年老支书王全有带着我们,从无到有,这点困难能和那时候比吗,咱山里人就是不服输。”王金庄四街村支书张跃平采访时说,修复梯田的村民都是义务劳动,没有人讲究什么报酬、工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午一碗大锅菜,两个白馒头,渴了端起大茶缸灌上一肚白开水,暴晒的日头下没有人躲在阴凉地儿乘凉,天空落下的雨滴也顶多换来几声责备,手中的活儿一刻不曾停下。
“这是咱自己的家,自己不勤快点,等啥?”两鬓斑白,74岁的付中榜说道。
为了更快、更好的整治、修复“7·19”特大暴雨损毁的梯田,涉县人民政府出台了《涉县旱作梯田修复建设及保护发展实施方案》,方案规定,全县旱作梯田农业系统保护区范围为全县所有旱作梯田,其中核心保护区范围为井店镇王金庄一街至五街、东坡、拐里等15个村,更乐镇张家庄一街至五街、大洼、江新等13个村,关防乡后池、前池、前岩等8个村,共36个村。
涉县方面介绍,此次修复以科学合理修复为前提,堤堰修复采用传统的“拱劵式石堰”修复工艺,并对部分荒芜的梯田进行流转,统一复垦利用。接着修复工程的展开,当地还将加强梯田整体综合环境整理,清除杂草,护坡选择连翘、紫穗槐、苜蓿草等中草药材,以增强美观性,形成“山顶松柏戴帽、荒山连翘满坡、梯田果粮药间作、观赏花卉路边开”的“多彩梯田”。组织开展农田道路、主干排水渠、抗旱水窖、蓄水塘坝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形成“小雨润物、中雨蓄墒、大雨入塘、暴雨进川、水不出山”的良性生态体系。
“在梯田开发建设上,我们通过财政补贴、政策扶持、部门帮扶、乡村自筹、市场融资、社会帮扶等多种方式,形成多元化筹资渠道,让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这一珍贵遗产更加璀璨夺目。”涉县人民政府县长汪涛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