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白话】孟懿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制,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对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礼制,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以礼的规定来侍奉他们,父母过世后以礼的规定来安葬他们、以礼的规定来祭祀他们。
【原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白话】孟武伯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让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忧愁。”
【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白话】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但是像狗与马也都能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样分辨这两者呢?
【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白话】子夏也来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有事要做时,年轻人代劳;有酒菜食物时,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百善孝为先,孝是人之根本。怎么对待父母才是真的孝顺呢?
孔子对于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和子夏问的同一个问题,却是不同的回答,这是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孔子教学主张因材施教,他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弟子们的身份以及所处的阶层不一样,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针对贵族,孔子认为孝顺就要注重礼制;而针对平民百姓,孔子则认为要更加注重内心情感。
孝顺父母,不光是让他们衣食无忧,还要尊重父母,以及发自内心的孝顺父母。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孝顺是小时候不忤逆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长大后,不让父母操心;面对父母年老时的各种唠叨时,和颜悦色,尊重父母。
时代在进步,可看看现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处模式,内心还是有点难过的。
现在有部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各种挑剔,动不动就发脾气,更加不用谈尊重和孝顺父母了。
到底是什么使我们把孝丢了呢?这点值得我们做父母的反思。
父母在生活中,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以及教育孩子的呢?有没有以身作则,做好这个榜样呢?
身边认识的一家子,他们来外地十多年了,有时候几年都不回去一次。说是因为太远,全家回老家,路费也要不少,于是选择不回。
后来两个女儿都嫁人了,嫁老家那边。二个女儿生孩子相隔一个多月,早生的那个是她的第一个外孙,做外婆的都不肯回去看看,说要等第二个生了才回。
有时想想,亲情与钱,真的要一较高低吗?孰轻孰重,难道不明显吗?
还有那些口口声声说为了照顾孩子,而不回家奔丧的人,你又在给孩子传递什么呢?
特别是农村,青年人都已经外出,只剩下老人待在家里。虽说现实所逼,但最起码父母的生活你得安排好,时常打打电话聊聊天。再怎么忙,假期都要抽空回家看望父母吧!不是只有衣食无忧才是孝顺,能让父母开心也是必不可少的。
今天看了一段短视频,讲述的就是敬老院里的老人们。他们虽然衣食无忧,但是内心孤独。没有亲情的灌溉,眼里都看不见光,似乎就在等死。
如果有年轻人去看望他们,他们眼里的那份喜悦藏不住,会非常开心地与年轻人畅聊。当年轻人走后,眼里那种失落感和心里的那种孤寂感也只有他们自己消化了。
孝顺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还得靠实际行动。
广西北海的赖家益为了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大学毕业后,舍弃了大城市的繁华,回到农村支教,还给爷爷奶奶补办婚纱照。
你养我小,我养你老,发自内心,顺理成章的事,靠的是自身的德行修养,而不是需要外在(法律)来强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