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给我的启发很大。以前写议论文,都是把所有论据例证一股脑儿的列出来,从来没有想过论据的顺序,导致文章很平,没有层次感,也不生动,现在想想,确实是忽略了论据的逐步铺陈,没有动感。就好比古人上菜,先上味道咸的,再上味道淡的,先上味道浓的,后上味道薄的,没有汤汁的要先上,有汤汁的要后上,菜有酸甘苦辛咸,不能以咸味一概而论,用辛辣的味道刺激食欲,用酸甜的味道醒酒提神。一篇好文章,自然有他的独到的好处,可很多时候我们说不出他到底哪里好,毕竟,分析美丽比美丽本身困难的多。
ps:个人认为相比美国西欧,中国更加重视词汇的扩展、字句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如何阅读一本书多次提到,若果不能用最简短的自己的话、自己的词汇说明一篇文章或者段落的中心,就是没有真正明白这片文章,那么这种读书做的是无用功。而朱自清先生认为思想存在于词汇、字句、篇章、声调里,只取其思想,将书里原话用自己的词汇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什么用处。但我总觉得这两者之间似乎是有矛盾的,到底谁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