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每天有数亿人,花这么多时间在手机屏幕上浏览各种信息。
在2012年8月,微信 4.0 版本刚上线公众号的时候,谁都没想到有如此多的创造者聚集于此。
到今天,微信公众平台已有超过 2000 万个公众号,每天有7.5亿人刷朋友圈,平均每个人看十几次。
1、疫情信息上瘾
以前人们接触信息的方式像两条腿的鸭子,现在进化成「章鱼」,微信群、朋友圈、微博、抖音、快手等都成为我们的「信息触手」。
尤其是在这个疫情肆虐的春节,我们的触手逐渐对疫情信息「上瘾」。
在重大公共灾难性事件面前,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被唤起刻在骨子里的应激反应,焦虑地在社交媒体上刷个不停,被各种信息冲刷着,试图缓解疫情事件带来冲击。
在之前的文章《信息爆炸时代,如何才能找到最有价值的信息?》曾提及,在各大社交、信息流平台里,每个人都能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这些观点都可能成为信息在媒介中传播的「源头」,因为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网络的「节点」。
人类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是原本的现实世界,一个世界是传播的舆论世界。
《弱传播》
在这次互联网疫情传播战中,看起来好像每个人都掌握了真相的重要一面。但微信、微博就首先成了谣言集中营,各种零星的聊天截图,情绪宣泄的文字,充满阴谋论的文章四处传播,真真假假,一时间谣言四起,辟谣都跟不上。
人类的大多数冲突,不是核心利益上的冲突,而都是不恰当的传播造成或放大的。
2、好的内容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在这场「互联网疫情传播战」,除了官媒之外,还有那么一些新闻媒体站了出来,亲自去疫区进行报道的财新、三联生活周刊,还有一些公众号大V,也以各自的形式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比如:丁香医生、回形针。
值得称赞的是,回形针的这期《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做出了更专业、更客观的科普分析,毫无意外地在各大平台「刷屏」。
1、全网播放量超过1亿;
2、微博播放量超8000万,涨粉160万,目前微博粉丝总计295万;
3、微信阅读量超3000万,在看46万,公众号涨粉120万;
4、B站播放量305万,涨粉40万,目前B站148万。
截止至2020.2.3
看似“一夜爆红”,背后其实是偶然中的必然,应了白岩松说的那句话,信息公开是最好的「疫苗」。
当年非典SARS疫情是怎么结束的:
病例通报透明公开;
各国都尽最大努力控制患病人员流动;
天气回暖。
为什么大过年建议大家少出门,待家里,少添乱?
B站UP主“Ele实验室”做了期《计算机仿真程序告诉你为什么现在还没到出门的时候!》告诉我们,这期视频用计算机做了个「传染模拟程序」,揭示「人群流动」这个变量始终对整个疫情传播上起着主导作用。
这期视频最高全站日排行3名,仅仅在B站内,就有超过300万播放,35万点赞,29万投币,11万收藏,16万转发。
B站这几年火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活跃B站的年轻用户对「好内容」的不吝赞美,也就是「素质三连」——点赞、投币、收藏。
都在说短视频已是一片红海,但对于好内容来说,仍是一片蓝海。
在爆炸式更新、碎片化阅读以及情绪宣泄化沟通的今天,真正「好」的内容,值得被更多人看到,激发更多人内心的「好」。
3、为未来的内容生态投票
互联网正在重构原有的内容生态机制,信息从稀缺到泛滥,舆论从单一到多元,未来整个内容生态系统将由我们每个个体共同搭建。
作为其中一份子,我们既是「内容消费者」,也是「内容传递者」,再加上「内容创作者」,其实是三种身份相互叠加。
你也许以为,内容创作者现在与你无关,但其实你未来所接触到的信息,都是共同编织而成的。
就像当今社会面临的大多数问题,其实都是「集体共业」,是整个集体共同造成的系统性结果,而不是某个个体的原因。
说真话得不到赞美,而说假话、瞎带节奏的却没有惩罚。那么在这个「病态」的反馈机制下,「劣币驱逐良币」就好成了整个内容生态系统的常态。
其实在B站整个内容生态中,创作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大家喜欢创作,B 站平台本身鼓励创作、重视好的创作,再加上用户的「素质三连」,最后就逐渐呈现一个「正循环」的良性生态。
良性的内容生态,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
资本认可的不是内容本身,而是市场。
而我们是什么样,市场就是什么样,我们向什么样的内容付费,什么样的内容就会占领市场。其实投票权都在我们一个个普通人的手里,你的每一张电影票、每一次内容付费,甚至是你评论的彩虹屁,你的点赞,转发,就是一次次投票,谁的票多,谁就会有更大的激励和资源去持续输出,资本就会围绕着谁。
无论是电影、游戏、音乐、舞蹈、画家、博主、作家,以及任何一个泛文娱的工作者,就是这些票支撑着他的输出,也是靠这些获得资本的青睐。
所以当你抱怨别人为什么为那样的内容投票时,不如去为自己喜欢的东西投票,谁都有投票的权利,支撑你偶像的作品,为你喜欢的东西付费,这些都是最基础的投票行为。
巫师财经
我们现在所投的每一票,就是在共同构建未来内容生态的模样。好的内容不要只是默默喜欢,因为讨厌他们的人,不会默默讨厌。
喜欢的本质是付出成本。
就像《新闻实验室》主理人方可成所说:
面对这次疫情我们能做的非常有限,但至少可以通过转发、通过声援,支持那些依然在为我们生产优秀信息的人们,一起构建一个更好的信息环境,支持那些优质信息的传播。
4、我们终将改变潮水方向?
毫无疑问,当今的整个内容产业正在从「生产过载」转入「分发过载」,流量思维推动了「投其所好」式的信息分发,进而形成了对内容消费者的「沉浸陷阱」,用户的消费从高效区滑入低效,甚至是无效区。
当人人都是自媒体开始泛滥,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
这些作者已经根本不在乎你的感受,或者是不在乎你是一个「人」,而是「流量」。
别人把你当流量,但你可别把自己也当「流量」。
一旦你选择了关注某个创作者,就意味着对方已经锁定了你未来部分确定性的注意力,在此感谢关注本号的几百位读者。
而内容产业本身就是注意力产业,任何自媒体创作者都有两个核心利益,要么是为了赚人气,要么是为了赚钱,或者都要。
大多数内容主要是以下三类主题交织:
1、告诉你这道题答案是什么(what)
2、教你怎么做出这道题(how)
3、告诉你这道题的逻辑和出题者的意思。(why)
我在公众号创作的这四年,2016年胡乱写,2017年随便写,2018年偷偷写,2019年公开写,佛系更新长文,总共更新了33篇文章,总字数接近10万。
就如同公众号名字「日日自新」,这里是一个记录一个年轻人持续更新自我的地方,2020年将会更用心地月更,创作一些能够「穿越时间」的内容。
去年有很多陌生读者加了我微信(luo445764636),收到一些真实反馈,也算是幸事一桩。有那么一些人在只言片语中受到启发,从文中看到了自己的诚实,原来可以用这样的观点来看待人生和世界,希望你们不要只是偷偷喜欢。:-D
如果你尽量真诚地对待他人,虽然过程中总会受到各种误解与伤害,但最终你很可能收获的也是「真诚」。
祝愿各位读者,在崭新的庚子年,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