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发送了离职申请。
辞职这个想法是一个月前,过去这一个月的让我纠结最多的是已经产生默契的团队和给予信任的客户们。为什么辞职这个未来慢慢说。辞职以后要做什么,说实话这一刻还没有确定。确定的是,这是个关于经历和未来思考的非冲动决定。
很喜欢周末看的《向往的生活》中黄磊老师的一句话,“当节奏慢下来了,日子就好了”。
每个年龄阶段看待生命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年轻时候的热血和中年的热血也不一样。
疫情在35岁的人生节点上,给了我一个暂停键,停下频繁的出差和每天10小时的电话,来想一想,我是谁,我要什么,什么是我存在的意义。
经过自我思考和复盘,想明白一个道理:
人到中年逐渐领悟,跑得远比跑得快重要,要跟时间做朋友。
我们一直在研究消费者。实际上80后以前的消费者,大多数还是认为进口品牌和商品更好的,也喜欢美剧电影和很多西方文化。而现在的年轻消费者,特别是95后00后,非常有文化自信,因为他们一出生中国就是强大的,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国粹的内容,所以他们不迷信品牌,特别是海外品牌。
连找工作都是这样的。70后是相信铁饭碗的,80后喜欢去外企和大企业,高大上的环境和出入高级场所的成功人士人设都让人心动。90后95后他们喜欢去好玩的团队,或者很牛的团队,大企业的稳定和外企的逐渐暗淡的光环,是吸引不了他们。
如同上面两个例子,当有的选的时候,我们当然选择那个更随心的选择,当自我价值框架稳定的时候,就不会被随波逐流的评价所影响。
提出离职后
1. 第一件事情,是要把手头上的工作尽可能的交接好。
离职后不免会有挽留,也会有他人的不理解,甚至可能还会有莫须有的猜忌和议论。这些都无关紧要的。面对挽留,真诚的解释原因,也让对方放心会做好交接;面对背后的猜忌,就微笑的让时间不攻自破,日子这么长,世界这么小,辞职这个事情过段时间就不是个事情了大家也没有人真的在意。
2. 第二件事情,寻找下一阶段的方向。
这些年一直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科技、营销、销售、带团队、做创新业务等等,很喜欢一个客户高层朋友一次给我的朋友圈留言“你就是我们董事长说的那种心中有火 手中有书 眼中有活的上进的年轻人啊”。一向认为,只要投入心力,不懒、不笨、对自己诚实,就没有太多困难的事情。
有两个方向非常感兴趣。一个是依然是人工智能方向,因为科技创新是我的热爱。从大趋势来看,AI+行业必定是新一波数字化的趋势,平台型的解决方案已经很难真正做到效果验证,越来越多的应用层的创新会百花齐放,行业热闹,资本也会热闹,良性循环。
另一个方向是健康医疗消费领域,是疫情时代带来的责任感。医患关系的紧张本质是医疗和健康行业资源紧缺,能力不匹配,机制需改革等问题存在的。作为三代御医传承参与者,中式医疗为疫情和全科问诊为疫情期间及家庭式健康问诊带来了很大的资源补充和疗效提高,同时中医团队中的怪象是,真正有疗效的好医生实际上忙于问诊也没必要宣传,而大肆宣传的从业者甚至有些从未摸过脉导致病人无法甄别。日常健康管理的调养品靠谱的目前看来也是很缺乏的。总之,长期来说,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也是随着时间积累能够越做越长的事业。
而实际上,这两者未来总会结合在一起的。健康诊疗的角度,通过传达设备和检测设备传输的病人数据,可以被实时采集和分析,异常指标可以提醒其家属或者看护人员,上升到第二级预警,我们有定期的医疗团队可以看病,同时根据日程指标指导滋养类产品的补充。在健康领域,摄像头、视觉、语音交互、数据智能决策、增强化分析以及连通到IoT家居or电话的动作都可以做,核心竞争力是,我们有会解读数据,定义数据标准的医疗团队。
3. 中间的事情,是恢复锻炼和恢复读书,滋养身心。
用经历定义人生。如果把生命比喻成拿到游乐园的入场门票,那一定要多看一看多体验体验的。把生命比作一场马拉松,这项运动永远是自己是自己的对手。如同很多马拉松爱好者一样,跑步是不需要坚持的,如果你用坚持来形容自己跑步的状态,那是你没有真的爱上这个运动。冯仑对“坚持”做了很有意思的解释,他说什么变成随身携带的需求,这个事儿就不用坚持来,就如喝水、吃饭、睡觉无需坚持一样。
今年初的计划中有读书100本,锻炼50次,去年是没有完成的,今年目测是有希望了。
一切重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