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青春》记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为减少沙尘暴危害,党中央和国务院指定林业部牵头,河北省配合,在高原荒漠塞罕坝上建立机械林场,防风阻沙蓄水源的故事。冯程和覃雪梅等第一代种树人,来到了坝上,在荒漠上营造起万顷林海,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光里,塞罕坝人一刻也未曾忘记自己的使命,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奇迹,打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我才看到20多期,真恨这么长的暑期为何不早点看到这部电视剧,它是血和泪的励志篇,值得一看。
那棵树
那是唯一一棵矗立在茫茫雪海的一棵树,它叫落叶松。不知道它经历了多少次风霜雨雪、沙土飞尘的肆虐,但它今天就在这里,一片葱绿的立在那里。它的存在告诉了人们塞罕坝近两百年前是一座林海,这里能把树种活,它使坝上的每一个林业人内心震撼,因为它是“希望”,它是能让塞罕坝建造林场最珍贵的理论依据。
这是一棵有故事的树。它的下面就安葬了一个老革命战士(冯程爸爸)的英魂。冯程用生命抗击了愚昧短视村民对这棵树的砍伐、伤害。最触动我的一个画面是:当潮水般的村民拿着刀具奔向这棵树时,冯程、大队长、覃雪梅等十二人手拉手组成一堵人墙,誓死护住了这棵树。
那条狗
这条狗叫“小六儿”。有它在,才会觉得塞罕坝还有点生气和活力。是它,陪着冯程独自一人坚守在塞罕坝三年;是它,在雪梅她们面对狼群攻击时,奋勇冲出,为安全撤退赢得宝贵时间;是它,拉回张福林,从狼口救下了冯程;是它,在断粮时,大队长他们出去寻求救援时,永远奔走在最前面,预知危险......漫漫风沙中,茫茫雪原上......总有那么一抹身影,极具灵性,“小六儿”,它是塞罕坝上这些植树造林人最忠实的伙伴。
那群人
那群人是疯子,是不可理喻的林业人。
其中有以覃雪梅为代表的8个大学生, 毕业、宣誓、志愿填写......“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们的心中都有着丰满的理想。来到荒凉得不见一片绿色的塞罕坝时,有过失望、埋怨、自负,甚至闫祥利就悄悄逃离了塞罕坝。但他们更多的选择了坚持,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团结,选择了成为塞罕坝植树造林先遣队的一员。他们的爱情、婚姻、家庭生活让塞罕坝鲜活存在!
其中有冯程。放弃北京大学老师的工作来到父母恋爱的塞罕坝,这个青年是个疯子。不懂得种树却硬是立下军令状,一个人用了三年时间坚持在荒芜的塞罕坝上种树。一次种下上千棵的树苗,能成活的不过2棵。他又来第二次第三次,他是个不可理喻的青年,他是个蓬头垢面的“野人”。第四年,终于有50棵苗成活31棵的惊喜!有人问是什么支撑着他坚守在塞罕坝,他回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其中有一身本事拿过很多军功章的大队长,有好心的魏师傅,有身带秘密的张福林......
这群人,他们为了在荒漠的塞罕坝种植树木,阻挡沙尘暴这个看起来是多么虚幻的梦想,他们一起克服恶劣天气(刮风从春天刮到腊月,下雪期一年占了七个月),抵挡自然侵害(在独狼甚至狼群中逃生),承受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终在塞罕坝上成功建造机械林场。
印象最深的一幕:
大雪封山,塞罕坝断了补给,饿着肚子苦熬半个月。季秀荣感慨.谁给我口饭吃,我就嫁给谁。结果:魏富贵拿出珍藏的粮食(平时大伙吃剩的)救了大伙。季秀荣感叹:我终于吃饱了。接着宣布:她不嫁大学生就嫁厨师魏富贵。断粮半个月了,坝上的人都饿得感觉看不到明天了,于是决定留下遗言。冯程不想多说,献上一个保留节目——钢琴演奏《命运交响曲》,钢琴不吱声(是画在板凳上的),冯程轻轻的哼唱却撼动了每一个与死亡抗争的人的内心。此时,我更能理解贝多芬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了!
塞罕坝:原意是美丽的高岭。“建一个大林场,有鸟儿歌唱,有梅花鹿来到家门口,让塞罕坝成为真正美丽的高岭......”这是在塞罕坝奔走忙碌的所有林业人的梦想!
在青春的年华,最有资格追逐自己的梦想。 这一群人,在最美好的年华实现了最辉煌的梦想!最美的青春献给了最美丽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