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效能亲子班践行30天月度检视0731-2017
2017.07.31
#第二个阶段30天目标及完成情况#
1、家长目标:
#口号:陪孩子一起健康成长#
孩子第二个30天目标:每天养成喝5杯水的习惯(在外旅行的时间比较多,习惯没有巩固,第三个30天继续践行)
孩子第三个30天目标:30天使用60个番茄钟来做作业,
妈妈第二个30天目标:30天之内使用60个番茄钟(未完成,这个月带孩子一起在外出行的时间大概占了20天以上,第二个目标将作为第三个30天的目标,一定完成)
做好榜样,陪伴践行,不做咆哮体妈妈
完成情况:7月份孩子放假了,大概有半个多月的时间都是带着家人在外旅行的,也想带孩子多出去走走看看,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相结合吧,虽然说这30天小有收获,但早睡早起的习惯和喝水的习惯却没有践行的很好。
#30天打卡的情况总结#
30天中完成打卡25天,从每天的完成任务来看,由于出去旅行和我的出差,很遗憾感觉到完成情况还是不太好,但是相比以前还是有所提高,希望自己能够调整好心态,每天提高一点点。
#父母教练总结#
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做好自己,有的时候孩子的问题自然而然的就解决了。
二,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在孩子还没有完全养成习惯自动化之前,家长的陪伴,坚持,是保证孩子长期践行,坚持下来的根本保障。再次提醒自己,高效工作,增加陪伴孩子时间。
三,改掉自己在孩子问题上什么事都原则性不强的习惯,要把规则明确化给孩子,让他知道什么是当作什么事,哪些事是绝对不可以做的,就把规则给告诉孩子以后他才能很好的执行。
四,孩子有时会是家长的老师,多看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嘉许,孩子会按照我们期许的样子更快成长!
这个月最大的收获和成果是:看到每天我的打卡后曹教练详细给我作出指导,通过几次耐心的沟通发现了我真正的问题所在,并给我发了一篇文章,我看后这篇文章心中非常的震惊,我觉得这真正的找到了我问题的所在,也引起我深深的反思,并为我以后和孩子的相伴c成长找到了方向,感恩老师教练们的辛勤付出,也希望把这篇文章更多的人!
溺爱=过度的阻碍——武志红
溺爱=过度保护+过度限制。这种双重绞杀的极致,就是,孩子,最好你一动都不动,我让你动时你才动,我希望你怎么动你就怎么动。去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如果说,孩子是天使,那么父母不是上帝,而只是天使的守护者。《溺爱=过度的阻碍》
尊重版权
请 正文内容处 完整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作者:武志红 微信公众号:wzhxlx”
未注明而转载将视作侵权举报处理。
我太爱你,所以伤害了你。
这样的逻辑常常可以听到,仿佛是,爱是一个极度危险的东西,常常导致伤害,并且越爱越容易导致伤害。
然而,这个世界上真正的道理是很简单的,其中最简单的道理之一是,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
溺爱是过度的爱,这是我们对溺爱的惯常理解。
这种理解会令人头晕,一些父母则会感到手足无措。心理学说,孩子越小的时候,照料越少就伤害越大,但爱多了又是溺爱,溺爱一样会造成很多恶果,那到底该怎么办?
原来,我也以为,溺爱是过度的爱,但深入了解了一些溺爱的案例后,我对这个说法产生了怀疑。
溺爱中长大的人容易有一个连环反应:
1、挫折商低,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出现严重的逃避行为,譬如躲在家中不出门;
2、躲在家中后,他们的脾气很大,很容易对着父母发脾气,严重的还会对父母拳脚相加。
最著名的溺爱的例子是刘德华的狂热追星族杨丽娟,但杨丽娟的行为也并不算最疯狂。最疯狂的故事可以在新浪网的社会新闻中屡屡看到,而且常是一个模式: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成了不孝子,常常对父母进行索取,如果不答应就拳脚相加,最后不是他将父母打死,就是他被父母或亲人打死。
最受宠爱的孩子反而与父母成为生死敌人,这种故事强烈地刺激了很多人的神经,于是这种孩子常被谴责为“狼心狗肺”。
然而,“狼心狗肺”中的恨意是什么时候种下的呢?仅仅是长大时受挫折后产生的吗?
看不得孩子受苦,其实是自己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先看一个例子:
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拿一个10米外的玩具,大人懂了他的意图,于是急走几步,将这个玩具拿给了孩子。
当一个大人这样做时,这个孩子会是什么感受?
如果只是偶然发生,孩子产生的可能是开心,但如果这种事情总发生,孩子的心中势必会产生愤怒。
因为,相比拿到这个球的目的,孩子更重要的需要是要独立完成这个过程。在跌跌撞撞地走向这个球的过程中,他的手、脚和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的感觉和体验,他会感觉到,是他在努力,是他在运动,是他在感受……这样的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顺利地拿到了球,他会喜悦,他会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切实地体会到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力量。
有时,这个过程中他会摔跤,甚至会跌伤,从而产生受挫感,但毕竟,最后他还是独立完成了这个自我探索的过程,这会让他产生一种信念:尽管我受到了挫折,但我还是靠自己实现了目标。
假若一个孩子这样长大,他就会形成高挫折商,等离开家进入学校或进入社会后,一旦遇到挫折,他不会有严重的受挫感,因为他相信自己最终会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然而,假若是大人帮他拿到了10米外的球,也许他会开心,但他同时也会有这样一些感受产生:大人很强大,而我很弱小;有了问题,自动会有人帮我解决;我很有愤怒,因为我的探索之路被打断了。
小孩子会经常说“我来……我来……”,他渴望自己用筷子或勺子吃饭,他渴望自己穿衣服,他渴望自己喝水,他还渴望帮妈妈打扫卫生……
懂得真爱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独立选择,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情。习惯于溺爱的父母或者看不得孩子“受苦”,或者不愿意让孩子添乱,于是不给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而是帮他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一般而言,看不得孩子“受苦”的父母,是自己的童年比较苦,他们对此很不甘心,于是有了孩子后,就拼命照顾孩子,发誓不让孩子吃苦。看起来,他们是不让自己现实的孩子吃苦,其实是不想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吃苦。
这是一种投射,是父母将自己内心的东西投射到孩子身上。这样一来,他们对孩子的真实的成长需要就容易视而不见。因此,即便孩子一次次地强调“我来……我来……”,他们仍然会拒绝让孩子独立选择,而一味地替孩子做事。看起来,他们成了孩子实现欲望的工具,但其实,他们是将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一个替代者。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即便理性上不知道父母到底在做什么,但他们会有感觉,他们会感觉到,父母其实看不到自己的真实存在,而是将父母自己的一些东西强加到了他们身上。所以,就会有这样的情形出现:父母越溺爱孩子,孩子越觉得窒息。
过度溺爱,会令孩子既依赖又恨父母
在严重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一离开家势必会遇到大问题。在家中,他们习惯了别人替他做事情,他可以颐指气使,但到了家以外,很少有人会愿意接受他的颐指气使,相反,什么事都要他自己去完成。
然而,他童年的经历告诉他,他是弱小的,他做不了什么,要做什么,他必须依靠父母的帮助。但是,父母可以替他交朋友吗?不可以!父母可以替他学习吗?不可以!父母可以替他恋爱吗?更不可以!
于是,这个孩子会产生深深的受挫感。受挫感的产生是很正常的事,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种种或大或小的受挫感,但正常长大的孩子会坚信,尽管遭遇到了挫折,他仍可以靠自己实现他的愿望,而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则习惯以为,他可以靠别人实现他的愿望。在家以外,这自然是不可能的。于是,一个习惯了溺爱的孩子会无法在学校和社会上靠自己去实现他的愿望,这就不只是受挫感的事,而是他切切实实地无法实现他的目标。
这时,他会渴望逃回家中,毕竟在这里,还有人乐意替他做事情。
然而,一个大孩子的愿望和一个婴幼儿的愿望是不一样的,父母已无法替他实现了。帮一个16个月的蹒跚学步的孩子拿一个10米外的球,对于父母而言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帮一个16岁的孩子交友、学习甚至谈恋爱,却是父母很难做到的事情,而帮一个26岁甚至36岁的大孩子实现真正的价值感,则成了任何一个父母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这时,这个大孩子的世界就会崩溃。
一旦崩溃后,他容易对父母产生很大的怨恨。不过,这个怨恨其实不是现在才产生的,而是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累积了,当父母非要喂他吃饭时,当父母非替他穿衣时,当父母以安全的理由而非限制他的活动时……这种怨恨早已经产生了。
并且,他们的怨恨,如果从根本上而言,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他们现在经不起挫折,没法融入学校和社会等家以外的环境,这种苦果的确是父母的严重溺爱种下的。
一个20岁的女孩小妍,因为受不了老师的批评而退学。回到家后,她的脾气变得非常暴躁,经常对父母发脾气,有时还动手打她的父母。每次这样做了以后,她会非常自责,会痛哭流涕地请求父母的原谅,发誓再也不这样做,但她控制不住自己,过不了多久又会对父母发脾气并动手。
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溺爱中长大的她潜意识深处知道,她现在经受不起挫折,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过度的溺爱。她折磨父母,其实是在表达这样的意思:你们为什么现在不能帮我解决困难了?
以前,她习惯了有困难找父母,她越小的时候,父母能帮她解决困难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那时的挑战的难度不大,但她越大,她遇到的挑战就越大,父母能帮她解决的可能性就越小。
溺爱和挫折教育都是对孩子的伤害
溺爱是对孩子伤害很大的抚养方式,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美化溺爱的倾向,集中表现就是将溺爱当作过度的爱。这样的说法,还是将父母的做法摆在了道德正确的位置上,而有的父母也会以此为自己辩解:我知道溺爱不好,但我实在太爱孩子了。
其实,真爱是不存在“过度”这一说的。如果是真爱,那么父母不管给孩子多少,孩子都不会出问题,相反,真爱越多,孩子的成长就越健康。
那么,什么是真爱?
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便是真爱。
譬如,当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去拿10米外的球时,他的真实需要不仅是要拿到那个球,还必须要自己完成。这时的真爱不是替孩子拿到那个球,而是陪伴着、守护着孩子,看着他独立完成这个任务,并在他出现危险的时候化解他的真实的危险。
再如,当一个孩子明确地对你说“我来……我来……”的时候,他的真实需要就是这种自主行动的愿望。耐心地满足孩子的这种愿望,之后收拾孩子留下的混乱局面,这便是真爱,并且这的确比帮孩子解决问题要难多了。
我们常将“做什么”视为爱,但很多时候,父母“不做什么”才是爱。太多的时候,做父母的需要提醒自己,控制住自己干预孩子行为的冲动,因为太多的干预是不必要的。
如果说,孩子是天使,那么父母不是上帝,而只是天使的守护者。
并且,父母还要切记一点:一个孩子在16个月时独立探索时化解一个挫折时所产生的难度,远胜于他16岁、26岁或36岁时化解一个挫折时的难度。16个月大的孩子摔一跤哇哇大哭时的痛苦,远轻于一个26岁的孩子找工作、交朋友和谈恋爱时遇到挫折所产生的痛苦。
所以,要尊重一个幼小的孩子的受挫折的权利。
不过,我想强调一点:一个孩子的自然成长中自然会遇到很多挫折,只要大人给孩子自主解决的机会,那么他们自动会培养出高挫折商,并不需要额外的“挫折教育”。
我很讨厌“挫折教育”的逻辑:家里,我们忍不住溺爱你,让你成了温室中的花朵;家外,我们要给你强加一些挫折,让你经得起风雨。
这样的做法,难受的全是孩子,在家里是强加的溺爱,在家外则是强加的伤害,而家长们则不过是在为所欲为。
文章摘选《为何家会伤人》 武志红著
武志红博客:blog.sina.com.cn/wuzii
武志红微博:weibo.com/wuzii
广州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微信公众号:wzhxlx
精选留言
-
199
李涛
2015年7月17日
-
181
林小渔
2015年7月17日
-
157
相见不如怀念
2015年7月17日
-
113
云中漫步
2015年7月17日
-
105
冰雪
2015年7月17日
-
95
菩提心
2015年7月17日
-
93
Fany_wang
2015年7月17日
-
90
黄福儿
2015年7月17日
-
73
nn
2015年7月17日
-
69
彭晓
2015年7月17日
-
59
文文Zoe
2015年7月17日
-
55
月亮树
2015年7月17日
-
55
言眷
2015年7月17日
-
52
网络小虫
2015年7月17日
-
50
郭新平
2015年7月17日
-
47
哈瑞球枣
2015年7月17日
-
46
阿娉
2015年7月18日
-
45
lmy
2015年7月17日
-
39
迷失的浮云 中国人寿陈书凤
2015年7月17日
-
39
杉杉妈妈
2015年7月17日
-
36
66img src="http://wx.qlogo.cn/mmhead/PiajxSqBRaEKJibSyfZurxPCAicQqrSssYn72fwkoQROpaRGwyO5n30sA/96">
2015年7月18日
-
25
飘飘
2015年7月18日
-
23
飘飘
2015年7月18日
-
22
倩
2015年7月19日
-
21
城北徐公
2015年7月18日
-
15
张文娟
2015年7月19日
-
13
成凡几
2015年7月23日
-
13
A猫小韩
2015年7月19日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溺爱=过度保护+过度限制。这种双重绞杀的极致,就是,孩子,最好你一动都不动,我让你动时你才动,我希望你怎么动你就怎么动。去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如果说,孩子是天使,那么父母不是上帝,而只是天使的守护者。《溺爱=过度的阻碍》
尊重版权
请 正文内容处 完整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作者:武志红 微信公众号:wzhxlx”
未注明而转载将视作侵权举报处理。
我太爱你,所以伤害了你。
这样的逻辑常常可以听到,仿佛是,爱是一个极度危险的东西,常常导致伤害,并且越爱越容易导致伤害。
然而,这个世界上真正的道理是很简单的,其中最简单的道理之一是,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
溺爱是过度的爱,这是我们对溺爱的惯常理解。
这种理解会令人头晕,一些父母则会感到手足无措。心理学说,孩子越小的时候,照料越少就伤害越大,但爱多了又是溺爱,溺爱一样会造成很多恶果,那到底该怎么办?
原来,我也以为,溺爱是过度的爱,但深入了解了一些溺爱的案例后,我对这个说法产生了怀疑。
溺爱中长大的人容易有一个连环反应:
1、挫折商低,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出现严重的逃避行为,譬如躲在家中不出门;
2、躲在家中后,他们的脾气很大,很容易对着父母发脾气,严重的还会对父母拳脚相加。
最著名的溺爱的例子是刘德华的狂热追星族杨丽娟,但杨丽娟的行为也并不算最疯狂。最疯狂的故事可以在新浪网的社会新闻中屡屡看到,而且常是一个模式: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成了不孝子,常常对父母进行索取,如果不答应就拳脚相加,最后不是他将父母打死,就是他被父母或亲人打死。
最受宠爱的孩子反而与父母成为生死敌人,这种故事强烈地刺激了很多人的神经,于是这种孩子常被谴责为“狼心狗肺”。
然而,“狼心狗肺”中的恨意是什么时候种下的呢?仅仅是长大时受挫折后产生的吗?
看不得孩子受苦,其实是自己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先看一个例子:
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拿一个10米外的玩具,大人懂了他的意图,于是急走几步,将这个玩具拿给了孩子。
当一个大人这样做时,这个孩子会是什么感受?
如果只是偶然发生,孩子产生的可能是开心,但如果这种事情总发生,孩子的心中势必会产生愤怒。
因为,相比拿到这个球的目的,孩子更重要的需要是要独立完成这个过程。在跌跌撞撞地走向这个球的过程中,他的手、脚和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的感觉和体验,他会感觉到,是他在努力,是他在运动,是他在感受……这样的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顺利地拿到了球,他会喜悦,他会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切实地体会到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力量。
有时,这个过程中他会摔跤,甚至会跌伤,从而产生受挫感,但毕竟,最后他还是独立完成了这个自我探索的过程,这会让他产生一种信念:尽管我受到了挫折,但我还是靠自己实现了目标。
假若一个孩子这样长大,他就会形成高挫折商,等离开家进入学校或进入社会后,一旦遇到挫折,他不会有严重的受挫感,因为他相信自己最终会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然而,假若是大人帮他拿到了10米外的球,也许他会开心,但他同时也会有这样一些感受产生:大人很强大,而我很弱小;有了问题,自动会有人帮我解决;我很有愤怒,因为我的探索之路被打断了。
小孩子会经常说“我来……我来……”,他渴望自己用筷子或勺子吃饭,他渴望自己穿衣服,他渴望自己喝水,他还渴望帮妈妈打扫卫生……
懂得真爱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独立选择,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情。习惯于溺爱的父母或者看不得孩子“受苦”,或者不愿意让孩子添乱,于是不给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而是帮他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一般而言,看不得孩子“受苦”的父母,是自己的童年比较苦,他们对此很不甘心,于是有了孩子后,就拼命照顾孩子,发誓不让孩子吃苦。看起来,他们是不让自己现实的孩子吃苦,其实是不想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吃苦。
这是一种投射,是父母将自己内心的东西投射到孩子身上。这样一来,他们对孩子的真实的成长需要就容易视而不见。因此,即便孩子一次次地强调“我来……我来……”,他们仍然会拒绝让孩子独立选择,而一味地替孩子做事。看起来,他们成了孩子实现欲望的工具,但其实,他们是将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一个替代者。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即便理性上不知道父母到底在做什么,但他们会有感觉,他们会感觉到,父母其实看不到自己的真实存在,而是将父母自己的一些东西强加到了他们身上。所以,就会有这样的情形出现:父母越溺爱孩子,孩子越觉得窒息。
过度溺爱,会令孩子既依赖又恨父母
在严重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一离开家势必会遇到大问题。在家中,他们习惯了别人替他做事情,他可以颐指气使,但到了家以外,很少有人会愿意接受他的颐指气使,相反,什么事都要他自己去完成。
然而,他童年的经历告诉他,他是弱小的,他做不了什么,要做什么,他必须依靠父母的帮助。但是,父母可以替他交朋友吗?不可以!父母可以替他学习吗?不可以!父母可以替他恋爱吗?更不可以!
于是,这个孩子会产生深深的受挫感。受挫感的产生是很正常的事,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种种或大或小的受挫感,但正常长大的孩子会坚信,尽管遭遇到了挫折,他仍可以靠自己实现他的愿望,而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则习惯以为,他可以靠别人实现他的愿望。在家以外,这自然是不可能的。于是,一个习惯了溺爱的孩子会无法在学校和社会上靠自己去实现他的愿望,这就不只是受挫感的事,而是他切切实实地无法实现他的目标。
这时,他会渴望逃回家中,毕竟在这里,还有人乐意替他做事情。
然而,一个大孩子的愿望和一个婴幼儿的愿望是不一样的,父母已无法替他实现了。帮一个16个月的蹒跚学步的孩子拿一个10米外的球,对于父母而言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帮一个16岁的孩子交友、学习甚至谈恋爱,却是父母很难做到的事情,而帮一个26岁甚至36岁的大孩子实现真正的价值感,则成了任何一个父母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这时,这个大孩子的世界就会崩溃。
一旦崩溃后,他容易对父母产生很大的怨恨。不过,这个怨恨其实不是现在才产生的,而是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累积了,当父母非要喂他吃饭时,当父母非替他穿衣时,当父母以安全的理由而非限制他的活动时……这种怨恨早已经产生了。
并且,他们的怨恨,如果从根本上而言,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他们现在经不起挫折,没法融入学校和社会等家以外的环境,这种苦果的确是父母的严重溺爱种下的。
一个20岁的女孩小妍,因为受不了老师的批评而退学。回到家后,她的脾气变得非常暴躁,经常对父母发脾气,有时还动手打她的父母。每次这样做了以后,她会非常自责,会痛哭流涕地请求父母的原谅,发誓再也不这样做,但她控制不住自己,过不了多久又会对父母发脾气并动手。
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溺爱中长大的她潜意识深处知道,她现在经受不起挫折,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过度的溺爱。她折磨父母,其实是在表达这样的意思:你们为什么现在不能帮我解决困难了?
以前,她习惯了有困难找父母,她越小的时候,父母能帮她解决困难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那时的挑战的难度不大,但她越大,她遇到的挑战就越大,父母能帮她解决的可能性就越小。
溺爱和挫折教育都是对孩子的伤害
溺爱是对孩子伤害很大的抚养方式,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美化溺爱的倾向,集中表现就是将溺爱当作过度的爱。这样的说法,还是将父母的做法摆在了道德正确的位置上,而有的父母也会以此为自己辩解:我知道溺爱不好,但我实在太爱孩子了。
其实,真爱是不存在“过度”这一说的。如果是真爱,那么父母不管给孩子多少,孩子都不会出问题,相反,真爱越多,孩子的成长就越健康。
那么,什么是真爱?
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便是真爱。
譬如,当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去拿10米外的球时,他的真实需要不仅是要拿到那个球,还必须要自己完成。这时的真爱不是替孩子拿到那个球,而是陪伴着、守护着孩子,看着他独立完成这个任务,并在他出现危险的时候化解他的真实的危险。
再如,当一个孩子明确地对你说“我来……我来……”的时候,他的真实需要就是这种自主行动的愿望。耐心地满足孩子的这种愿望,之后收拾孩子留下的混乱局面,这便是真爱,并且这的确比帮孩子解决问题要难多了。
我们常将“做什么”视为爱,但很多时候,父母“不做什么”才是爱。太多的时候,做父母的需要提醒自己,控制住自己干预孩子行为的冲动,因为太多的干预是不必要的。
如果说,孩子是天使,那么父母不是上帝,而只是天使的守护者。
并且,父母还要切记一点:一个孩子在16个月时独立探索时化解一个挫折时所产生的难度,远胜于他16岁、26岁或36岁时化解一个挫折时的难度。16个月大的孩子摔一跤哇哇大哭时的痛苦,远轻于一个26岁的孩子找工作、交朋友和谈恋爱时遇到挫折所产生的痛苦。
所以,要尊重一个幼小的孩子的受挫折的权利。
不过,我想强调一点:一个孩子的自然成长中自然会遇到很多挫折,只要大人给孩子自主解决的机会,那么他们自动会培养出高挫折商,并不需要额外的“挫折教育”。
我很讨厌“挫折教育”的逻辑:家里,我们忍不住溺爱你,让你成了温室中的花朵;家外,我们要给你强加一些挫折,让你经得起风雨。
这样的做法,难受的全是孩子,在家里是强加的溺爱,在家外则是强加的伤害,而家长们则不过是在为所欲为。
文章摘选《为何家会伤人》 武志红著
武志红博客:blog.sina.com.cn/wuzii
武志红微博:weibo.com/wuzii
广州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微信公众号:wzhxlx
-
199李涛
2015年7月17日
-
181林小渔
2015年7月17日
-
157相见不如怀念
2015年7月17日
-
113云中漫步
2015年7月17日
-
105冰雪
2015年7月17日
-
95菩提心
2015年7月17日
-
93Fany_wang
2015年7月17日
-
90黄福儿
2015年7月17日
-
73nn
2015年7月17日
-
69彭晓
2015年7月17日
-
59文文Zoe
2015年7月17日
-
55月亮树
2015年7月17日
-
55言眷
2015年7月17日
-
52网络小虫
2015年7月17日
-
50郭新平
2015年7月17日
-
47哈瑞球枣
2015年7月17日
-
46阿娉
2015年7月18日
-
45lmy
2015年7月17日
-
39迷失的浮云 中国人寿陈书凤
2015年7月17日
-
39杉杉妈妈
2015年7月17日
-
3666img src="http://wx.qlogo.cn/mmhead/PiajxSqBRaEKJibSyfZurxPCAicQqrSssYn72fwkoQROpaRGwyO5n30sA/96">
2015年7月18日
-
25飘飘
2015年7月18日
-
23飘飘
2015年7月18日
-
22倩
2015年7月19日
-
21城北徐公
2015年7月18日
-
15张文娟
2015年7月19日
-
13成凡几
2015年7月23日
-
13A猫小韩
2015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