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是先来复习一下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第96条辨: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湿,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我们从96条辨,这样读下来,伤寒五六日,中风,到底是伤寒还是中风?我们常说读伤寒论不要去读后世著家的书,要读原文,但是读下来,我们感觉总是读不懂,只有读过足够著家学者的书,才有资格说不要读著家学者的书,直接读原文。但是,我们没有读著家学者的书,我们什么也不知道,直接读伤寒论原文,能读得懂的,真的不多。
太阳病得了五六日了,不管是伤寒还是中风,表现为往来寒热,也就是说一会热一会冷,但是,往来寒热这个词,到处都能看到这个词,可能不同的医家对往来寒热这个词有不同的认识。但是,最起码是太阳病是恶寒发热,是寒热齐作,阳明病是但热不寒,而少阳病是往来寒热。
如果又有寒,又有热,而不是寒热齐作,那就不是太阳病,更不是阳明病,如果不是三阴病的话,那就应该是少阳病。
胸胁苦满,也就是胸部和两胁部胀满,不舒畅的感觉,满闷的感觉。
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也就是说,这个患者不想说话,不想吃饭,神情低落。心情烦燥,胃气上逆着呕。
后面说的一大堆“或”,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这些提示的是,有时候有这些症状,有时候没有这些症状。但是,我们要记住的主证,就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当我们不把这些当成是经典之作的时候,谁会把这些文字当成是优美的文字呢?只是说,我们已经把伤寒论当成了经典,能从中挖掘出很多有用的东西,如果从文字上来说,还真算不上好的文字。但是,他对人类有用,一直沿用了几千年,能够几千年不衰的文字就是经典。
高老师对“伤寒五六日,中风”做了解释,他说,这似乎文义不通,我们可以解读为或伤寒,或中风,或者是其他的外感,发病已有数日,并不是刚起的病。讲得见症颇为杂乱,烦呕,满,痛等似多属里证,但身寒热又有表证之嫌。
综合诸症,既无法得出病邪在表不在里,也无法得出病邪在里不在表之结论。同时,既有胸满,心烦,咳嗽等上焦见症,又有喜呕,心下悸,胁满,腹痛等中焦见症,也有小便不利等下焦见症。
小柴胡汤的原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柴胡汤中柴胡独大,其他基本上是等量。这里所说的是小柴胡汤用于伤寒。或者小柴胡汤用于温病或者外感病,如果我们把小柴胡汤挪用于内伤病的话,剂量可能就不是这样安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