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点:
《楚辞》中的名作《招魂》,是先秦的死亡确认仪式,《楚辞》在相当程度上源于巫术里的仪式性语言。
一、死亡确认
1、先秦时代的人如何看待死亡
- 死亡意味着灵魂永远离开了身体。
- 一个刚刚断气的人,灵魂应当刚刚离开身体,如果把灵魂找回来,让它重新附体,这个人就应该可以复活。
- 如果实在找不回来,那就可以确认死亡了。
2、把灵魂找回身体的过程,就是招魂。
- 儒家对此有专门称呼,叫“复”。
招魂者从东边飞檐登上屋顶,手拿死者衣服,面向北方,拉长声音连呼三声死者的名字后,将手里那件衣服从屋顶投入前庭事先准备好的竹筐里,自己从西边的飞檐退下来。前庭有人拿起那件衣服——亡魂如果真的被召唤回来了,此刻就附着在那件衣服上。然后,这个拿起衣服的人登上台阶,将衣服盖在死者身上。如果招魂成功,死者就会复苏。
3、完成了招魂的流程,死者如果依然复苏无望,就宣告死者的正式死亡
对天子的招魂,不敢直呼其名,只能喊:“啊——天子啊——回来吧——!”
也许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从来没有哪一任天子的魂魄真的被召唤回来过。
4、死亡确认
- 现代:曾经以“停止呼吸”、“心脏停止跳动”作为死亡确认标准,1968年确立以“不可逆的脑功能丧失”为死亡标准,即“脑死亡”
- 古代:招魂是死亡确认中的最后一道程序
二、《楚辞》和《诗经》分别代表着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的最高成就
1、楚国在中原人看属于蛮夷
- 按照中原人士“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划分,楚国是南蛮
- 楚国人不服气,国君索性称王,和周天子分庭抗礼
2、楚国是独立于华夏文明之外的一个文明体系
今天,我们读《楚辞》比读《诗经》吃力很多,因为:
- 《楚辞》有太多的南部方言,方言的背后又有着很特殊的南方风俗。
3、楚文化最鲜明的特点:巫风盛行
亦即:迷信活动特别猖獗。
- 儒家虽然也讲迷信,敬鬼神,但那是“神道设教”,揣着明白装糊涂
- 是统治阶层维系向心力的手段
- 是对老百姓的管理技巧
- 楚国人讲迷信,敬鬼神,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
- 正是从这样的鬼神文化里,诞生了瑰丽的《楚辞》。
三、《招魂》是一部和鬼神交流的作品
1、《招魂》的作者
有两种说法
- 一说是屈原
- 二说是宋玉
- 前者成为主流意见
2、招谁的魂
很难回答,可以存疑
- 屈原为楚怀王招魂
- 屈原为自己招魂
3、《招魂》篇幅长,有剧情,有对话
四、《招魂》讲解
1、开篇
「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沬(mèi)。
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wú)秽。
上无所考此盛德兮,长离殃而愁苦。
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魂魄离散,汝筮(shì)予之。”」
- 以第一人称“朕”做自我介绍。“朕”在当时还是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从秦始皇开始才被皇帝垄断。
- 自己从小品德高尚,长大后一直洁身自好,但领导看不到自己的好,自己很受挫折,很沮丧。
- 上帝出场,与巫阳(“巫”是他的身份,“阳”是他的名字)的对话。上帝说:“你看地球上的那个人,多可怜啊,我想帮帮他。他的魂魄已经离开身体了,你算一卦,把魂魄帮他招回来吧。”巫阳说:“上帝太难为人了,等我一套程序操作完,那个人的魂魄早就飞远了。算了,谁让我干的就是这行呢,我就死马当作活马医吧。”
2、巫阳的招魂套词:
「魂兮(xī)归来!去君之恒干(gàn),何为四方些(suò)?
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些(suò)!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suò)。
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suò)。」
- 大意是:魂魄啊,快回来吧,何必四处漂流呢?你在人的身体上住得好好的,何必出去受罪呢?快回来吧,东边去不得啊,那边有巨人,专门吃鬼魂,可吓人了!
- 按照套路,说完东边,然后南边、西边、北边,各有各的恐怖。天上、阴间也去不得。
3、《楚辞》的经典语助词:“兮”、“些”
- 兮:古音读“啊”,今天约定俗成读xī。
- 语尾助词“些”,读音suò,今天南方一些地方的口语里还保留着这个发音
3、怎么回到人间?
巫阳说:
「魂兮归来!入修门些(suò)。工祝招君,背(bèi)行先些(suò)。
秦篝齐缕,郑绵络些(suò)。招具该备,永啸呼些(suò)。
魂兮归来!反故居些(suò)。」
这是招魂的具体步骤,特别有民俗学的意义。
- 首先,巫师的恐吓手段生效了,魂魄回到了城门附近
- 然后,巫师脸朝魂魄,倒退着领路,怕一不留神,鬼魂又跑走了,所以必须盯牢。
- 巫师手里要提一个竹笼,里边装着死者的衣服,让魂魄可以依附在衣服上。
- 竹笼框架部分是秦国造,缝线是齐国造,罩子是郑国造,不知道是在哪国组装的。显然要有很发达的国际贸易,才能出现这样的商品,
- 这几句诗很有经济史的意义。
- 招魂器具一应俱全,巫师不断拖长声音喊着“魂兮归来”的套话,一步步把魂魄带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