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东跑西颠儿的驴丨图 网络
面具,藏语中称“巴”
主要用于各种民间表演活动
它与人们日常生活、劳动、娱乐有着直接的关系
遍及西藏各地
西藏面具是从宗教艺术派生出来的一种工艺品
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即宗教面具、藏戏面具和民间歌舞说唱面具
由于地域的差异和用途不同
西藏面具呈现出多姿多彩、对比强烈和形式各异等特点
西藏面具艺术最早就起源于吐蕃早期的苯教文化
即民间原始祭祀和图腾崇拜
先在图腾拟兽舞蹈中产生动物面具
图腾崇拜是旧石器时代中
以血缘为纽带的母系氏族形成之初的产物
距今至少有两三万年历史
据《西藏王统记》
在松赞干布颁布十善法典的庆祝大会上
“最大祛王,解闷娱乐,金戴面具,歌舞跳跃,或饰犀牛,或狮或虎,鼓舞曼舞,依次献技”
这说明早在7世纪以前
就产生了拟兽舞蹈及其面具
据藏文典籍记载
实际上6世纪朗日伦赞时期
藏族民间各种文学艺术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
如古老的民歌从民间进人宫廷
苯教“摇鼓作声”、“吹螺击鼓”、“木制鹿头带双角、纸糊牦牛面捏羊”的图腾拟兽舞蹈
也被吸收进民间综合性歌舞表演之中
由此产生了戴着人面的白山羊皮面具作民间艺术表演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