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得用两个字来形容我的日常生活,那必须是“习惯”,好习惯每年都有建立,坏习惯也不时增减,总体状况良好。
我写的这篇文章,本身就是习惯的产物,如果我平时不早起、不做笔记、不采访特定对象,也没有阅读的习惯,那结果肯定是一晚上也憋不出几个字......
我甚至认为最能拉开人与人之差距的不是什么天赋、技能、背景,而是习惯,有多少好习惯,以及懂得如何培养好习惯,摒弃坏习惯。
习惯有很多,在这里我仅仅分享并浅谈我在学习、工作上受益最大的小习惯
1)早起
以前每天都早起,自由职业以后大部分时间都能早起,偶然忙到了深夜就没辙了;
起来后听一个多小时podcast,洗漱,偶尔做个精听,然后找本比较专业性的书来读,不时停下来做笔记;
早起不重要,做了什么才重要,应该做最重要、最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像英语听力、阅读专业书籍等,早上是意志力最强的时候;
大部分人到了下午,尤其是晚上,精力、习的欲望开始下降,倾向于娱乐,而且早上如果不能充分利用,情绪会稍显消极,从而影响接下来的半天;
关于早起:
早起的基础是有充足的睡眠,如果人起来了却睡眠不足,早起的作用就打折了;
其次,不要把早起定义为几点起床,这是个极大的误区,几点起床是结果,决定你能不能早起的是几点睡觉,以及如何提高睡眠质量,睡眠不足是起不来的。
2)阅读
读书方法就不提了,我每天看书大约2-4小时不等,畅销书的话1-2天看完没问题,专业的概念类书籍就得一周以上;
做一个表格,列出所有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以及已有书籍,每当要买和看书的时候,从清单里面选择最佳的,会大大地节约成本,选书更精准;
我把阅读理解成一种自我投资,给大脑充电,让无形资产增值;
我们的对知识的需求是个无底洞,只是暂时没有意识到而已,怎么快速阅读、怎么思考做笔记、怎么自学一项技能、怎么沟通等等我们很多人都不了解;
只有输入新的信息才能得到满足,阅读就是一种主要方式;
我建议每年给自己一个自我投资预算(比如学生党1k,工作党3k),用于买书,买课程,哪怕是健身等等,死活也得把它用完不能剩下来;
3)每月给自己一个挑战
扎克伯格每年都会给自己一个特别的挑战,而且有些还比较奇怪:
2009年:每天打领带上班
2010年:学中文(普通话)
2011年:只吃自己亲手屠宰的动物
2012年:每天写代码(coding)
2013年:每天跟不同的人见面
2014年:每天写一封感谢信
2015年:每两周读一本书
2016年:开发私人AI助手&全年跑步365英里
2017年:走遍美国各州
......
有人问怎么提高自信心?从生活小事做起,一次次地把事情做成,做成的事多了,很快就变了个人。
比起以年为单位自我挑战,以月甚至周我觉得更合适:
1)一周内只听外语歌(可以慢慢延长到1月)
2)一个月内坚持运动25天以上
3)坚持写一个月日记
4)坚持吃水果一个月
......
甚至可以反过来:
1)3天内不发朋友圈(慢慢延长到1周,月)
2)一周内不吃零食
......
4)做计划
我的计划相当简单,选一天周末的来说:
八点到十二点半:
主题是英语,接着是英文阅读,做笔记;
想娱乐的话,必须吃完饭以后,两点以前;
两点到六点半:
主题是写文,一般要进知乎,顺便看下动态,也要查看一些资料;
六点半到八点:
外出吃饭,散步,还有时间就看个短视频娱乐下;
八点以后:
主题阅读,做读书笔记,拓展阅读,
没有太过细致的计划,反而是专题式计划,三个主题:英语、写文、阅读;
其他所有事务根据主题分类挤进去,生活琐事的话就尽量挤出外面,比如看微博热点挤到饭点;统一回复微信挤到深夜;散步单独用时间;
做计划也是一门学问,我以前只是简单地把任务一条条列出来,甚至把时间段精确到分钟,连自己都觉得毫无执行欲望......
现在回想起来,做计划只是简单的一页纸,能不能较好的执行,考验的是自我管理能力:有意识地避免外界干扰、有意识地进行精力分配、对自己的了解等等。
5)做笔记
做笔记包括总结,所有文字类的记录都算笔记;
我生活中不会忘记任何事情,把所有待办事项记录在手机便签上,时不时查看;
学习上碰到的所有灵感(读书感想、聊天感想、工作感想等等),会马上记录在有道云上,或者以语音的形式录下来,晚上统一整理;
这个习惯给我的帮助极其巨大,我们的瞬时记忆能力很强,但大部分都无法形成长期记忆,注定遗忘在大脑硬盘的某个角落里,成为惰性知识;
如果能频繁整理笔记,并且保持大量的输入,脑海的笔记能大量地处于活跃状态;
昨天就有一个感想记录了下来:
一个形象糟糕的男人,如果公寓电梯里能有两面巨大的镜子,就能有效地改变他的形象;因为那时候他正要出门,电梯的密闭空间强行给了他1分钟照镜子,效果远比在家里放镜子好。
6)划重点:关注思想假
这样的小习惯有很多,看似小,实则隐藏着巨大的能量,比如练字、跑步、健身、冥想等等,假仅列举了在学习上作用效果比较明显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