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新闻,有孩子责问父母:“不能让我生活好,把我生出来遭罪干什么。”我相信大部分父母看到孩子这样说话,心理肯定不舒服,会想一些措词批判孩子的不懂事。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孩子的话,换个角度想想。就会发现,其实孩子说的没错,只不过有些家长很难接受。孩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以“我”为中心进行描述的,我来换一种措词:“父母既然选择养育一个孩子,就有责任让孩子感到幸福。”因为幸福是一种心理状态,所以我用了“感到”这个词藻。而这种心理状态与文化背景和经济基础并不是直接相关的。
孩子说出这种话来,可能表述方式有些激进,但是反应的却是孩子幸福感的缺失!
01 什么是幸福感
人们对什么是幸福有着各种各样的回答。因此,连著名哲学家康德都无可奈何地说:“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 以致虽然人人都在想得到它,但是,却谁也不能对自己所决意追求或选择的东西,说得清楚明白、条理一贯。”。不过,幸福虽然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规定,可其中还是存在一些质性的东西。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幸福, 是指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评价,中,由于感受到或意识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而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就幸福的实质来说,它关涉着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状况两个方面: 从主观方面说,它是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一种感受和体验,取决于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 而从客观方面说,它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结果和反映,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这就是说,幸福既是被主观的目标和理想所肯定的客观生活内容,又是客观的生活内容反映在主观意识中所产生的精神上的满足和感受。我们在讨论幸福时,应把二者结合起来。
一般评价幸福感,会用到总体幸福感量表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编制,用来评价被试主观幸福感的量表。这个量表通过将其内容组成6个分量表从而对幸福感的6个因子进行评分。这6个因子是:对健康的担心(H)、精力(E)、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S)、忧郁或愉快的心境(SH)、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O)、松弛与紧张(焦虑)(RT)。通过这6个因子我们也能够看到幸福感的基本因素。
幸福感是具体生活中的个人对其生活现实状态的感知能力, 是一种长久的、内在的、坚定的心理状态, 而并非短暂的情绪体验。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观、生活经历和对幸福感受能力的不同,致使幸福感具有很大的相对性,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感受可能完全不一样。所以,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在已经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环境中,孩子的幸福感更多的来自于主观的感受。
02 哪些因素影响孩子的幸福感
对现实生活的迷惘和丧失信心是一个重要原因
理性认识、抽象思维、独立判断能力还未正式形成。这种认识和思维能力的局限必然会导致他们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失之偏颇, 仅仅根据自己的个人体验和不够成熟的思维能力,简单地把社会中的一些消极现象放大,接受负面报道而排斥正面灌输。
不理解什么是幸福,如何追求幸福(孩子替家长背锅)
幸福范畴不仅包括物质享受,更包括精神生活、精神追求, 并且这种精神生活的幸福才是更高级的幸福。只有用健康高尚的精神生活指导和支配物质生活,方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幸福。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道德修养,同世界上众多顶尖级大师进行精神交流,享受精神大餐,遨游于璀璨的精神世界,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幸福状态。如果孩子迷恋王者荣耀,短视频app这些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获得刺激反馈,但是当孩子回归现实后,却会发现现实和网络反差巨大,更加容易产生失落感。
缺乏必要的幸福能力
幸福能力是指人们发现幸福、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人是否能够获得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能够敏锐感到幸福之所在, 在这种意义上,幸福是一种能力。当今社会并不缺乏能使人产生幸福感的物质和精神条件,然而一些人因缺乏对幸福的感受而丧失幸福感。
教养方式不当(对待孩子的方式不当)
对待孩子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父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消极应对方式与父亲拒绝对主观幸福感总分产生负性影响,而积极应对方式与母亲过度保护对主观幸福感总分产生正性影响。这表明父亲拒绝与消极应对方式不利于提高青少年主观幸福感,而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主观幸福感的提高。父母能多理解、关爱子女,子女体验到的正向情感就会相对较多,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感也会较强,感觉到的总体幸福感也就相对会更高;与之相反,父母对子女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或管教过于严厉、苛刻,子女就会产生一种抵触心理,体验到的幸福感肯定也会更少。
03 家长应该怎么做
适时引导和培养孩子的洞察力和理解力
只有培养孩子的洞察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理解力,孩子才有可能理解什么是幸福,才能够有能力去追求幸福,才能不被不良的外界环境影响。某些短视频网站上充斥着太多不健康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孩子如果缺乏这方面的能力是很容易收到影响的。
与孩子沟通,使之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在 2016 年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联合进行的问卷调研中,全国5个省市的3598个初中生面对“孩子,你幸福吗”这个问题,只有40.7%的孩子幸福感“很高”,10.7%的孩子幸福感“很低”,还有48.6%的孩子将自己的幸福感评价为“一般”。
调研中,孩子根据自己与父母日常沟通的真实情况和感受打分,之后根据累计分数的高低,将这些孩子家庭的亲子沟通质量划分为很好、较好、较差、很差 4 个组别。通过将亲子沟通质量与孩子自评的幸福感高低作交叉比较,我们发现,自评幸福感“很高”的孩子中,有 40.5%的孩子与父母之间有着“很好”的沟通,而自评幸福感“很低”的孩子中,仅16.1%的孩子认为与父母的沟通“很好”,前者是后者的 2.5 倍。经过对比分析,自评幸福感“很高”的孩子中,与父母沟通“很差”的仅占 2.1%,而自评幸福感“很低”的孩子中,有 8.3%拥有与父母“很差”的沟通质量,后者几乎是前者的 4 倍。由此可见,希望孩子幸福的父母,至少可以从提升亲子沟通的质量做起:
无论多忙,抽出时间跟孩子说说话,特别是听听孩子讲话,这是改善亲子沟通的先决条件。
创造更为包容的沟通氛围,鼓励孩子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当双方观点发生分歧时,尊重孩子的不同想法,既不要强行压制,也不要刻意忽视。
对于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较为强烈的孩子,要在开放、包容的基础上,使用更为积极的倾听技巧,使孩子逐渐意识到父母是有可能“理解”自己的,从而逐步开放自己的内心。
使孩子感觉幸福,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但不局限于)
培养孩子乐观、自助的态度
培养孩子自信,不懈追求的精髓
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
教孩子解决面临的问题。
教会孩子关心他人
引导孩子保有幸福的技巧
但是,我想说的是:上述这些方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自己有追求幸福的能力,并且因为自己的孩子而感到幸福。如果孩子另父母感到疲惫、焦虑、甚至愤怒,那请问父母又怎样引导孩子获得幸福呢。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从来都要从教育者身上找办法。
我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但我心里一直住着另外一个孩子,那就是童年的我,他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那个年代的贫穷和物质的匮乏并没有影响到他的成长,但他却牢牢的记得父母下地回来带给自己的一个装在瓶子里的小昆虫又或者是一个野草编成的小动物---诸如此类的小确幸。感谢我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父母带给我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