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参加过RIA学习力导师授证班杭州办第一期的我,是在内心经过一场激烈的辩论战后,最终将11月23、24日的行程删去了原定的一项学习课程,排上了此次的复训。主要考虑有两点:一方面是第一次的课程自己对于“八大问”的吸收内化并不够,希望通过复训进行二次消化;另一方面也期待与自己的固有思维进行二次碰撞,激发更多的思维习惯的重塑。
而赵周老师一如既往地给了我惊喜——课程的迭代让我收获颇丰。
“八大问”——前因后果、适用边界,依旧是本课程的核心亮点之一(详细解释请见赵周老师《这样读书就够了》)。如果说第一次杭州班我只是肤浅地理解到“八大问”在移动阅读方面的运用,解决我们VUCA时代下面对信息泛滥如何做到知识甄别和提炼的问题,那么这一次课程让我见识到了它应用领域的多元性。在重新听赵周老师讲“八大问”这一版块时,我脑中开始如同泡泡机般吐出一个个工作与生活中的问题,而不再只是如何阅读一篇网络文章。比如面对如何平衡忙碌工作与管理孩子学习的冲突,我尝试用“前因后果、适用边界”整理了下自己的思绪:
前(前车可鉴):我是怎么引出这个问题的?这件事为什么对我重要?
自我回应:整个下半年由于自己的工作处于频繁出差的状态,而孩子今年刚上小学,有很多需要我这个当妈妈尽心的地方。孩子刚上小学,需要一个好的开始,也有利于好习惯的养成。
因(相因相生):我的问题背后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有其他人可以帮助我思考,给出其他可能性吗?
自我回应:1.没有充足的陪伴就不能帮助孩子进行好习惯的养成;孩子外婆无法帮助孩子进行好习惯的养成,对孩子学习进行管理。2.我出差的时候作业就会完成得不太好,孩子的时间安排也会很乱,时常造成不完成阅读任务。3.身边是有一些这方面的专业人士或是有经验的人,只是自己似乎从来没有去主动寻求过帮助。(到这里我已经意识到自己一直把问题停留在想的层面,并没有为此做出过什么努力或者寻求什么帮助)
后(以观后效):若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样?那是我期待的吗?
自我回应:我期待最好的结果是即使我忙碌工作,孩子依然能很好的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果(自食其果):如果什么都不做,会发生什么?
自我回应:如果什么都不做,会因为孩子偶尔的不佳表现自己被老师在班级群@,孩子不能成为班里的佼佼者,还可能因为自己的不尽心,孩子不能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阅读习惯、写字规范。(在这一步我觉察到了自己面对这个问题的不纯粹性,内心似乎带着“想让孩子的好表现赢取自己内心的满足感”“成长成我理想中的样子”这些自我需求。)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人会不同意我对原因的假设?有没有不符合这个假设的实例?
自我回应:对于我前面的假设,首先孩子外婆就不同意,她认为她也能把孩子学习管好。不符合假设的实例确实也有,身边有不少家长工作忙碌事业成功,可孩子依然很优秀,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表现。(到这里我开始意识到时间的付出与孩子的成长质量并不是绝对的正比关系,孩子外婆也被我定义成了不适合陪伴孩子成长的对象,而事实是我是完全可以通过帮助孩子外婆提升从而实现对孩子的成长进行帮助的目的。)
用(使用条件):要解决这问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这件事可以用什么其他方式来完成?
自我回应:我首先需要对孩子外婆和孩子有充分的信任,把关注点从“时间量”迁移到“质”上——1小时的陪伴产生10小时的质。其次自己要放下心中的“理想化”,同时不把孩子当成“业绩成果”看待,接纳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瑕疵,学会真正的陪伴。由此,我可以提供一些学习机会给到孩子外婆,加强与孩子外婆的沟通交流。同时自己也要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增加科学方法的借鉴与应用。
边(旁敲边鼓):有没有可供借鉴的情况?其他人如何解决类似问题?
回应:身边也有很多不赞成孩子交给老人看管的意见,从而选择做全职妈妈;还有人选择寄宿性学校,或者报名晚托班等等。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不同的意见还是类似的问题,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回应:关于孩子外婆是否适合看管孩子,我还是认为孩子外婆与大家口中所说的一般性老人还是有些区别的。她年纪并不大,接收新事物的能力强,思想也挺与时俱进,所以可塑性还是很强的。还有我家孩子从小乖巧,在孩子中算偏听话类型的,这么一想我的这个问题并不完全是时间的问题,而是自身期待过高的问题,还有就是比较心理,算是我这个当妈妈自己的心态问题。
如此一番心历路程,突然发现一个原本工作与家庭的时间平衡问题,到最后变成了自己心态调整的问题。由此我规划出了自己一系列的A2内容(未来行动规划)。
八大问的魔力就在于此,能够检索出我们思考问题时存在的逻辑BUG,也能发挥问题B超机的作用,让你挖掘表象背后的根结。让自己从“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转变成“追问本质解决真正的问题”。我相信我今后不仅会将八大问运用在移动阅读,帮助自己在信息中提炼知识,还将运用在团队管理、亲子关系等方面。
而在八大问的实践中,关键在于提出有洞察力的问题,而非一味追求个别提问是否标准,我们可以通过多问,找更多的人来发问,变换着角度问,从而寻找到能够探测到本质的问题。
如果说“八大问”是让我重温了它在厘清问题脉络方面的能量,那么此次赵周老师对于“库伯学习圈”的讲解就是一次对于经验萃取的创新讲解。在诠释“库伯学习圈”各个环节时,赵周老师所设计的“海淘鞋子”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也是这样一个生动形象的案例让我体验到了每个环节缺失时的真实形态,从而加深了“具体经验(a)——观察与反思(b)——归纳和概念化(c)——测试和行动(d)”各个环节的理解。
案例:我海淘了一双鞋,穿了一天脚磨破了。
(1)以后不在海淘买鞋了,这是(a)直接跳到(d)的体现;
(2)观察到新鞋穿的两天都会磨脚,得出经验结论,以后新买的鞋都需要穿几天后才不磨脚。这是(a)(b)的体现;
(3)知道新鞋磨脚的经验,为避免下次再磨破脚,新鞋买来穿的时候先脚上贴创口贴,来和新鞋磨合。这是(a)(b)(d)的体现;
(4)由新鞋需要磨合的经验,延伸到嫁为人妻,需要提前做些预防措施,从而应对婆媳关系的磨合,最后自己做出相应行动改善。这是(a)(b)(c)(d)的完整体现。
最后又用3句通俗易懂的话做了总结:好了伤疤忘了疼(a);遇到问题解决问题(a)(b);摸着石头过河(a)(b)(d)。这让我瞬间意识到自己的惰性思维从来就没有消散过,即使念着复盘、也做着复盘,期待从复盘中进行经验萃取,却一直忽略了(c)归纳与概念化,导致无法举一反三和自我提升的低效性。我们在进行复盘,做经验萃取的同时,需要特别注意将经验延伸到本质一类的事物上,才能最大发挥经验所带来的价值。
至此,赵周老师设计出了复盘四问:
1. 目标(观察与反思):最初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最初你希望达成的目标是什么?目前目标实际达成的情况如何?
2. 事实(观察与反思):目前现状是什么?实际发生了什么?——审查现状与最初目标有关的事实;
3. 对比(归纳):在这件事中,体现出来的不足与亮点分别是什么?——这部分需要阐述与目标相关的内容;
4. 原因(概念化):哪些要素导致不足/亮点?哪些是关键因素?除了对这件事,还对其他哪些事具有指导意义。
最后结合RIA便签法,就形成了“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复盘四问+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A2(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式的便签法经验萃取工具。
近期我也正在琢磨着“如何建立组织内部的’藏经阁’”,而赵周老师的这套便签法经验萃取工具将成为我建造这座“藏经阁”的有力武器!期待下一次我在实践之后,能够与小伙伴们深入分享我是如何运用赵周老师的这套工具成功打造企业内部的“藏经阁”的吧!
自己受益颇丰,也希望与大家共享这份收获,所以在最后,我还是非常真切地想为赵周老师的这门课打一波广告——《RIA学习力导师授证班》。当下的成人学习逐渐陷入到一种低效率勤奋的尴尬境地,而根源在于学习力的缺失。学习力是能够促进我们所有能力的元能力,即你想要通过学习提升自己,那么先学习如何学习,学会获取能力的能力,才更有可能让自己处于高效能的状态,从而在各个领域拉开与别人的差距。无论你是想成为自己的学习力导师,还是想成为他人的学习力导师,这门课都是极佳的选择。看似严肃的课题,却有着诙谐幽默的授课风格,看似单一的内容,却能帮你延伸出5-6项主题课程,看似简单的课程框架,却是内藏玄机——结构严谨、逻辑缜密、环环相扣,讲师看似资本雄厚的流量小生,却是又qiong又努力的一股清流,流淌在求真致远的时代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