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相约星期二》,心里堵得慌,是因为整本书营造的气氛,是那样的沉甸甸,却又是那样的直击心灵,有很多东西也是我近来模模糊糊理解体验的。
整本书,仿佛跟着书中人物一起经历了一段旅程,一起面对死亡,体验莫里这位博爱、深情的老人最后的日子,事实上,却没有觉得死亡有多么的可怕,感受到的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而这股力量却不是为了抗争,而是接纳,接纳死亡是自然现象,接纳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某个人死了,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灭亡了而已。
“我分属于不同的年龄阶段。我是个三岁的孩子,也是个五岁的孩子;我是个三十七岁的中年人,也是个五十岁的中年人。这些年龄阶段我都经历过,我知道它们是什么样的。当我应该是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然赋予我的一切权利。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这段话是如此的超脱,人的存活已经跨越了年龄的界限,是的,年龄对活着在普通人眼里都充满着特殊的意义,我们都渴望年轻,不愿接纳年华老去,其实,年龄大,老去,也代表着成熟,更有心力成熟理智的去面对死亡。乐于接受老,多么的难能可贵。
随着病情的恶化,莫里一切都需要别人的照顾,可是他却说很享受这个过程,当然他也是克服了我们社会的价值观才享受这个过程的。无法改变的时候,接受;人最难的是与生活讲和。我们遇到困难,遇到难堪,遇到悲伤,遇到很多我们无法选择的,我们能够与生活讲和吗?
面对婚姻,现代社会很多人觉得婚姻是种选择,尤其是女人,在经济独立的今天,仿佛更多的人选择去独身,因为经济独立,人格独立,好的男人可遇不可求,男人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却不再是必须的,女人不再依附男人而存在。但是莫里,这个生命垂危的老人却一再强调婚姻的重要性,建立一个小家庭对人的重要性。他说此时的他幸好有家庭,幸好有婚姻在。再好的。人在婴儿阶段需要别人而活,在老年病痛时也需要别人而活,另外一个秘密:在生命旅途中也需要别人而活。我们的一生都需要与别人建立良好的联系。婚姻和爱情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怎样妥协,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的交流,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的关系同样会有麻烦。而价值观里最重要的是:你们对婚姻重要性的信念!信念,多么可爱的字眼!
书中还讲了莫里的童年生活和经历,以及作者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件。莫里的母亲在他八岁的时候过世了,他承受着失去母亲的悲伤,小小孩子如何很好的面对死亡,母亲死亡事件在他人生中的影响也许也是他在生命旅途的最后选择做这样事的潜在的心理因素吧!不希望更多的人像八岁的他一样受到死亡的影响,尽量让自己的死亡不对世界造成任何影响,包括最终呼吸停止是在家人都不在的状况之下,因为他希望自己是安宁的离开,这份安宁特别包含的是尽可能减少对家人朋友的伤害吧,让他们接受死亡是件自然的事,不必因为他的离去而过于的悲伤。而这样的莫里,一定也与他的继母是有关系的,继母给了他家的温情,他学会了爱、关心,在继母的怀中他养成了对学习的热爱,知道受教育是摆脱贫困的唯一途径。沉默寡言的父亲,热情的继母应该也让莫里体会到流露感情的重要性吧!这对他的人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吧,因为他培养了两个富有爱心的儿子,很好的亲子关系,以及有心灵感应的妻子。如果想体验怎样对另一个人承担责任,想学会如何全身心的去爱的话,你们就应该有孩子。
一旦学会了怎样去死,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会死,但没有一个人会相信,如果相信这个事实,人就会在死亡来临前作出不同的反应,活着的时候会更加懂得珍惜生活。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梦里,或者说生活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并没有真正地体验世界。我们过得匆忙、忘记停下脚步欣赏我们天天见的风景,总觉得来日方长,其实,有时候来日未必方长,所以,莫里才特别珍惜他可以跟世界告别,可以让一切在平静安宁中度过。每个人都不希望打扰太多的人,更不希望至爱家人因此必须面对的事实影响到他们正常的生活。所以莫里不让自己的妻子和儿子留在家里照顾他,而他的家人是多么的理解他,配合他,是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生命的尽头,自然界的一切就如同初见一样吸引着他,那么,在能够看见的时候,我们好好珍惜,珍惜身边的风景和人,珍惜着,人生虽在流逝,却可以减轻遗憾。
莫里的这十四堂课,看得心里沉甸甸,要有同情心,有责任感!死亡,终结了生命,但没有终结感情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