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坤日
用两个午休时间加一个睡醒后的午夜,看完了这本《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是第四次看这个系列。2016年的纪录片刷了两遍,12月份的同名电影,我看的那一场次只有五个人,远远的角落里坐着一个老人,气定神闲,前排坐着三个小姑娘,从电影放映开始就各种拍照(必须承认,故宫随意一拍,都是一张具有年代感的大片,无关乎摄影技术,这就是故宫的文化底蕴)。电影较纪录片内容方面改动不大,因为纪录片我看了两遍,对整个人物和人物相关的内容都有了大致的了解,就着陈粒的主题曲看着一个个熟悉的修复老师傅们谈论着他们的日常。
钟表组的王晶老师,印象最深的是他与收藏家黄嘉竹的对话和与之形成的映照,黄是台湾著名钟表收藏家,会场上,众人争睹他收藏的维多利亚女王送给爱女的怀表,听说王晶是故宫钟表修复师后,他反复追问故宫有没有这样的表,听到否定的答案后,黄心满意足。收藏家重视的,是女王签名为怀表带来的附加值,而整日与发条、齿轮、坏掉的鸟翅膀打交道的王老师看重的是超脱于物质层面,故宫的皇家收藏俱是世界各地顶级孤品,过眼经手都是文物,但又日复一日沉浸于精确到0.1毫米的机械修复中,这为王老师带来一种超脱的精神。 漆器室的闵俊嵘为了了解大漆,三伏天跟着漆农上山采漆,每一滴漆都得在深夜去山里亲手采集;摹画室的冯忠莲老人跨越18年摹《清明上河图》成为一个传奇,1962年到1980年,是冯老技艺与生命的巅峰时期,这18年时间她用来临摹一副画,从数量上看少的可怜,然而她临摹的这样一副八百多年历史、历经几度政权颠覆、数次战火的国宝真迹,一流摹画师生命的质量又辉煌的惊人。
裱画室对于古书画的修复“洗、揭、补、全”等等每一步都得倾注修复老师傅们的心血,考验他们的技艺。还有铜器室的王有亮老师等等...我想,是什么打动了我,让我为之泪目,为之欢喜,我想是这些故宫文物修复专家“择一事,终一生”的人生信念。
面对今天的喧嚣世界,我们能否不逢迎也不失落,我们能否留住这种心无旁骛的较真态度。我愿意相信,成事之人,总会是能秉承这一信念的人,此外,在这种看似“轴”的状态下做事,好像平白多了股信心,好似在心里某处就是知道,这么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就能走到终点。
有时会有矛盾,喜欢的东西喜欢和人分享,希望更多的人知道他的好,懂得他的好,回味他的好,喜欢的人多了又有种心头好被人夺了去,少了自己独宠的那份好,时光就这样在纠结反复中慢慢流逝,而沉淀下来的属于性情中的那份从容、不迫却日渐清晰,能与《我在故宫修文物》相遇真是一件让人欣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