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他按捺住内心的狂喜,慢慢拧开魔幻眼镜的开关。一副从来不敢想象的画面投射到他的镜片上,那么的清晰,那么的逼真……
从伦敦回来,王博士的团队有点泄气。但是王博士告诉大家,应该把这次比赛当做向同行学习的机会,我们应该学习同行的优秀的训练方法,改进我们的模型,我们的识别算法才能更聪明,更智能。
王小龙虽然比较佩服这套图像识别算法,但是总觉得不太实用。为了让计算机识别图形,需要为电脑配备一台摄像机,摄像机拍好图片,输入计算机,通过算法引擎,输出结果。这些操作流程应该集成到一个总系统中完成,让用户更容易在生活中使用,而不仅仅在实验室或者比赛场地使用。
一句话,就是让用户使用的更方便简单。
早年的谷歌眼镜给了王小龙灵感。谷歌眼镜外形类似普通的眼镜,不过,带了微型摄像头和话筒,系统是谷歌的安卓系统。这个眼镜,可以打电话,看视频。可以说是一个可以戴到鼻尖的手机。
就像苹果推出的apple watch一样,一个可以当手表的电话,除了可以秀一下苹果公司优秀的设计能力和加工能力,给其他手表厂商增加点压力之外,不知道这个手表有什么用。
现在谷歌眼镜大有用途了,只需要把图像识别算法固化到眼镜的芯片里,计算芯、摄像头和话筒就组成一个操作简单实用的“金睛火眼”。
王小龙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王博士,王博士很赞赏他的想法。
把算法固化到手机芯片不是难事,王博士说。我们在深圳有硬件开发团队,但是你必须让眼镜有多个gpu的计算能力。你别忘了,我们研究院里,用于训练识别模型的计算机有几百个gpu呢。
那能否可以通过眼镜把计算请求发送到有gpu的服务器,服务器再把识别结果返回眼镜端呢。王小龙提出自己的建议。
这是个办法,但是需要考虑网络传输的效率问题。当网络环境不好的时候,眼镜本身需要一定的处理能力。
这样吧,小王,智能眼镜的项目就交给你负责吧。王博士语重心长的对王小龙说。
好的,我一定尽力而为,出色完成任务。王小龙回答道。
首先,小王给研究院里写了项目立项书。给院领导地中海发型的吴院长做了报告,吴院长非常感兴趣,批准了这个项目作为研究院的重点项目,特别的拨了五百万做为开发经费。
有了吴院长和王博士的支持,王小龙信心百倍。飞到深圳的硬件研发团队提出了这个需求,提出以谷歌眼镜为原型,来做二次开发。硬件团队表示同意,特别联系了美国的谷歌总部,取得了二次开发谷歌眼镜的授权。
经过项目经理和技术经理的讨论,开发智能研究的工作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图像识别算法的固化到芯片。另外一部分就应用软件的开发,需要把摄像头的图像输入到眼镜识别,识别的结果也需要友好的展示到眼镜上。
分工完成,就是长达一年的开发,硬件团队和软件团队同时开发,很多开发人员都没有休过假,作为项目负责人的王小龙,发际线也悄悄的上移了数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