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故乡美食三部曲”之收尾篇。这篇写得慢主要是愁绪多,辗转开笔又难以结束。我想这正是点心和其他美食的不同之处:易得,没有拘束的吃法,在哪里吃什么时候吃也没有太多讲究,所以和日常生活相生相伴,点心往往能牵扯出过往生活的种种细节,让人怀念不已。以下是正文,照例斜体还是我的补充。
话说点心和风味小吃最能勾起人们的对家乡的思念,通常有堂吃和沿街叫卖。中国人食为天,所以毎逢传统佳节必有美食相伴,比如元宵节的汤团,端午粽,重阳糕,春节春卷。泗泾有名的阿六汤团开设于光绪三十一年一九零五年,店主张之初小名阿六。泗泾盛产糯稻所以糯米为主的点心尤其多。汤团是糯米用手推小石磨研磨成粉,讲究一点用粥拌捏成米团,这样更糯,汤团馅有鮮肉,豆沙和芝麻。鮮肉馅里拌有用肉皮熬烂后冻成的胶,团子一咬一包汤,肉嫩汁鮮。豆沙馅用赤豆煮烂去壳后用白砂糖稍加猪油翻炒做成,馅子滑糯,芝麻也是如此。现在创意多了,馅有南瓜紫芋花生等。汤团烧法是待水开后将团子放下,只只团子浮出水面后在鍋中再待3至5分钟后开盖,捞起带汤即食。此汤团皮簿滑糯,汁多鮮美,香甜可口。(插嘴:我们家包汤团汤圆是有区别的,鲜肉汤团包时最后不搓圆而是揪一尖;豆沙芝麻的汤圆个较小,搓圆以和鲜肉的区别开来咸甜。这一点应该江浙沪地区很多家庭都类似。)
在此我还要插一嘴:有一种和鲜肉汤团很关联的点心我一直念念不忘,叫油墩,我觉得是油煎版的鲜肉汤团,质地外酥里糯,一样的肉嫩汁鲜。上海还有一种叫油墩子的,一字之差差之千里,油炸萝卜丝饼来的。
泗泾除了一些自制糕团点心外还有不少串巷走街,茶楼书坊,挎篮叫卖的风味小吃。比如有个名叫 (祥哥)的留守女人烧得一手各种野味私家菜,有野兔、野鸭、野鸡、班鳩、五香红烧大肠、酒香白肚、豆付干、鸟铺盖(豆腐皮包肉烧在熬制的野味汤中),都是酥而不烂口齿留香的佐酒佳肴,其中最便宜又好吃的是熏蟾蜍,土话“喇格巴”,用五香稍加胡椒粉调制,囗味香脆连骨头都咬之津津有味。泗泾张泾桥上有一孤老头子人称阿木,手提二只红漆木桶,一只卖桂花糖芋艿另一只是冰糖酥豆。芋艿是本地产小芋艿,个头不大象鸡蛋,去皮后稍用食用碱色泽会変微红,然后用冰糖煮烧。桥上过路行人要是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自制糖桂花芋艿,无不感到香气沁人甜美润泽。冰糖酥豆是用当年新蚕豆浸泡后用冰糖烧煮,酥而不烂,路人要买的话用纸包一个三角包,洒上一些甘草粉末清香微甜冿津有味。
串街走巷的有一种叫卖柴爿馄钝的。所谓柴爿馄饨就是一付挑担,这付挑担竹制联体,肩上挑的不是扁担而是竹编一排存放佐料,前挑是烧柴爿小行灶煮馄饨的,后挑放包馄饨的材料。制作营作之人是江西人,民国之前已入住泗泾名叫李德胜。湯料是自制的骨头鸡湯,虽是一碗不起眼的小馄饨却也是舌尖美食。馄钝盛在碗中上面再洒些紫菜榨菜末子和虾皮,有些讲究人还会加钱放些鸡絲,更是囬味无穷。还有一头冷一头热挑担叫卖阿王豆腐花的无锡人,名叫王自耕,前担是一只紫铜湯鍋,鍋四周围用板围成一圈放上各种调味佐料,有虾皮紫菜榨菜末,甜味红辣椒酱,辣油,佛手牌味之素(味精)等,后担桶是放着自制的又白又嫩豆腐脑,用铜勺一勺一勺将豆腐脑勺得薄薄的放到前面有鮮湯的紫铜鍋里燙一燙,然后盛在一只高脚碗里再浇上各种客人自选的调料,洒上葱花,五颜六色可爱之极,味道极佳。
还有白糖猪油烧餠。五十年代时谢芳祖父谢海南的店在张泾桥堍东,是用素油面粉和面,馅子是白砂糖加一小粒猪油,在成型的圆饼一面洒上些芝麻,将没有芝麻的一面貼在上面有一个圆孔的大煤炉炉壁上,炉子是烧小碎煤的。烘烤熟后用一把长火钳一只只夾出来喷香扑鼻,咬一小口糖油溢出,虽土但也是舌尖上的美味。
周同兴梅花糕是将面粉稀释成糊状,用一只大口紫铜壶将面糊浇进九朵梅花状的铁模子里,然后盖上铁板放在炉灶上烘烤,当有稍许焦香味出来后浇上糖水洒上红绿瓜丝然后用一根带勾铜棒将一只只梅花糕勾出来沿街叫卖。此摊在我读书的天主堂小学面前街上,放学出来的一批小馋狼往往被勾引得蜂湧而上。周同兴梅花糕还有一道风景线:老板娘是个苏北人,脸上塗了胭脂扎了二条小辫,招揽客人时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唱着苏北小调。
最后要讲的是武汉大大父母卖的酒酿饼,在泗泾中市桥堍。面粉的发面程度象生煎馒头一样(半发酵),馅子是酒酿和赤豆沙。做好的饼摊在平底锅里象生煎馒头一样烘煎,出鍋时候印上一颗红印章,松软香甜带着一股酒香。他们还上门做面条,粉絲粉皮,豆沙馒头,和大饼油条。武汉大大年轻时和面摇面轧馄饨皮子是一把好手,所以他的臂力比附近的一帮年轻人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