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行者》看香港电影!!!!!!!
都说香港电影式微,但港片每年都会有几部上映。
任贤齐、任达华主演的《边缘行者》带着大噱头来了,这是一部港式警匪爽片,不需要讲究逻辑,看得过瘾就行了。
《边缘行者》中有几分钟一个熟脸的情怀,如洪金宝、吴卓羲、林嘉欣等。
从《边缘行者》的受众年龄占比以25-29岁和30-34岁为主便可以看出,支持《边缘行者》的都是在光怪陆离的香港电影中长大的那一批8090后。
至于更年轻一点的95后和00后,传统港片对他们已经没有多少吸引力了。
因为他们长成的那个阶段港片早已日薄西山,自然不会有港片情怀,只有老观众可以忍受《边缘行者》玩三种语言翻译的老梗,成了老港片的杂糅。
《边缘行者》学了刘伟强、麦兆辉的《无间道》。
阿骆是警方安插在社团的卧底,罗警司是他的接头人,两人完成一次接头后,罗警司便被撞死。
与《无间道》中梁朝伟和黄志诚在天台见面后,黄志诚被一群人扔下了楼,砸在一辆的士上,陈永仁转身看到了这一切那一幕一模一样。
除了直接复制《无间道》的片段之外,片中的无间卧底和黑警的套路也照搬了《无间道》。
但《边缘行者》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还是以前的警匪片模式,是非黑白清楚,警察、邪恶分明,而且结局依然是正义战胜了邪恶。
《无间道》则是让人很难猜透角色的立场。
警方的卧底不再是有着坚定心理的脸谱化的形象,反派也不都是坏人。
而且《无间道》还没有多少枪战戏,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智斗,黑白互相在找卧底,反观《边缘行者》只能靠无脑枪战推进剧情。
《边缘行者》学了吴宇森的《英雄本色》。
《英雄本色》是豪哥和小马哥到台湾做生意被人陷害,豪哥入狱,小马哥没落,但三年之后小马哥将自己失去了的东西拿了回来。
《边缘行者》中的林耀昌也是让人构陷,最后以命换得阿骆的逃生,阿骆归来后上演王者般的逆袭,以自己为矛刺向了警队高层黑金、黑警的盾。
只是《边缘行者》只有法和义,却没有道与悟。
与《英雄本色》做对比时,一般不能使用小马哥,这可是香港影史最经典的角色之一,能够超越者寥寥无几。
《边缘行者》中少了江湖味,让片中的任贤齐饰演的阿骆所代表的道等同于无。
“道”即变化之本,无论世事如何乱,都要遵循或坚持某一原则,《英雄本色》中宋子豪便是“道”的信徒。
他的“道”经常处于摇摆状态,随之而来的灾祸便是自己受正邪煎熬,周围人因他遭遇磨难。
但道与义(小马哥)终究难以分开。
最后义成全了道,道成就了悟,悟,觉也,悟是宋子杰,让他明白真正的英雄不是把所有都抛弃,而是试着改变与包容。
可在《边缘行者》中,兄弟之间的义看起来割裂感很重,他们之间的感情只存在于慷慨激昂的台词中,并不能让观众确信。
当一部电影中的情无法让观众信服,说再多漂亮话也只是口号式的自我感动,亦或是商业味极浓的虚情假意。
《边缘行者》学了杜琪峰的《龙城岁月》。
片中社团的那一套说辞和仪式都与《龙城岁月》类似,都以龙头椅为帮会老大的标志。
尤其是话事人之争简直就是《龙城岁月》第一部和第二部的排列组合。
龙头选举方式,争权夺利的手段,电影叙事结构同《龙城岁月》不能说一点也不像,只能说一模一样。
只是导演黄明升的能力不足,拍出来的感觉没有杜琪峰那么有味道、有看头,属于只学到了皮毛却不懂精髓。
杜琪峰的《龙城岁月》具有文学性,充满了现实意味。
不是像《边缘行者》那种个人恩仇的江湖斗殴,而是以社会生活史为视角,将一段传统的社团内斗演绎成社会生活的一个片段。
他把香港的历史变迁和大时代的进程根植在《龙城岁月》中。
所以社团的变化即可代表香港应对不同时期的转变,回归前钱怎么赚,回归后钱怎么赚,与做人一样都难以逆势。
而《边缘行者》仅是简单地打打杀杀,哪来的人情世故,甚至电影中连90年代的香港背景都经不住细看,自然就成了邯郸学步之作。
此外,《边缘行者》的导演黄明升对上面的触觉、领悟与敏感度显然不如杜琪峰。
杜琪峰的《龙城岁月》也是97之前的故事,但香港的社团是大陆说了算,而《边缘行者》则是西方说了算,他们可以随意操纵香港。
这种引火烧身的歪屁股思想很危险,就算黄明升是成家班的骨干成员,可是一旦出问题,连成龙都难以保住他。
不过,幸好导演在片尾做了升华。
用一句“香港还有没有未来”否定所有英国人的行为。
再用一句“香港味道一点都没有变”证明香港永远不可分割,原来与内地一心,现在依旧如此。
但最令人可惜的是,现在的港片连最引以为傲的港味都丢了。
港味即功利主义,简单来说就是观众想看什么就加倍给什么,可《边缘行者》却不知道年轻人喜欢看什么,只知道一味地叠加无意义的枪战。
但动作场面的镜头太晃,看起来很累,完全不像是成家班金牌动作指导的水准,想玩手持摄影突出真实感和紧迫感,却成了东施效颦。
不过,也不必为《边缘行者》惋惜,其背后的投资方基本没有港资。
由此可知,导演只是一个工具人,换谁都可以,只看谁物美价廉,拍片又快又省钱,自然就不讲究什么艺术性,能过眼就可。
今天是张三,明天可以是李四,所以不是《边缘行者》的港味没了,而是他们没有话语权了。
那这是不是说明上一辈的香港电影人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了呢?
还是说他们只是在按部就班地打卡上班,单纯为了赚钱,无关振兴港片?
无论是哪一种可能,都在说明一句话“这个世界变了,我们都不再适合这个江湖,因为我们太念旧了”,大人,时代真的变了。
作者:闲人电影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7449382/answer/244271788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都说香港电影式微,但港片每年都会有几部上映。
任贤齐、任达华主演的《边缘行者》带着大噱头来了,这是一部港式警匪爽片,不需要讲究逻辑,看得过瘾就行了。
《边缘行者》中有几分钟一个熟脸的情怀,如洪金宝、吴卓羲、林嘉欣等。
从《边缘行者》的受众年龄占比以25-29岁和30-34岁为主便可以看出,支持《边缘行者》的都是在光怪陆离的香港电影中长大的那一批8090后。
至于更年轻一点的95后和00后,传统港片对他们已经没有多少吸引力了。
因为他们长成的那个阶段港片早已日薄西山,自然不会有港片情怀,只有老观众可以忍受《边缘行者》玩三种语言翻译的老梗,成了老港片的杂糅。
《边缘行者》学了刘伟强、麦兆辉的《无间道》。
阿骆是警方安插在社团的卧底,罗警司是他的接头人,两人完成一次接头后,罗警司便被撞死。
与《无间道》中梁朝伟和黄志诚在天台见面后,黄志诚被一群人扔下了楼,砸在一辆的士上,陈永仁转身看到了这一切那一幕一模一样。
除了直接复制《无间道》的片段之外,片中的无间卧底和黑警的套路也照搬了《无间道》。
但《边缘行者》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还是以前的警匪片模式,是非黑白清楚,警察、邪恶分明,而且结局依然是正义战胜了邪恶。
《无间道》则是让人很难猜透角色的立场。
警方的卧底不再是有着坚定心理的脸谱化的形象,反派也不都是坏人。
而且《无间道》还没有多少枪战戏,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智斗,黑白互相在找卧底,反观《边缘行者》只能靠无脑枪战推进剧情。
《边缘行者》学了吴宇森的《英雄本色》。
《英雄本色》是豪哥和小马哥到台湾做生意被人陷害,豪哥入狱,小马哥没落,但三年之后小马哥将自己失去了的东西拿了回来。
《边缘行者》中的林耀昌也是让人构陷,最后以命换得阿骆的逃生,阿骆归来后上演王者般的逆袭,以自己为矛刺向了警队高层黑金、黑警的盾。
只是《边缘行者》只有法和义,却没有道与悟。
与《英雄本色》做对比时,一般不能使用小马哥,这可是香港影史最经典的角色之一,能够超越者寥寥无几。
《边缘行者》中少了江湖味,让片中的任贤齐饰演的阿骆所代表的道等同于无。
“道”即变化之本,无论世事如何乱,都要遵循或坚持某一原则,《英雄本色》中宋子豪便是“道”的信徒。
他的“道”经常处于摇摆状态,随之而来的灾祸便是自己受正邪煎熬,周围人因他遭遇磨难。
但道与义(小马哥)终究难以分开。
最后义成全了道,道成就了悟,悟,觉也,悟是宋子杰,让他明白真正的英雄不是把所有都抛弃,而是试着改变与包容。
可在《边缘行者》中,兄弟之间的义看起来割裂感很重,他们之间的感情只存在于慷慨激昂的台词中,并不能让观众确信。
当一部电影中的情无法让观众信服,说再多漂亮话也只是口号式的自我感动,亦或是商业味极浓的虚情假意。
《边缘行者》学了杜琪峰的《龙城岁月》。
片中社团的那一套说辞和仪式都与《龙城岁月》类似,都以龙头椅为帮会老大的标志。
尤其是话事人之争简直就是《龙城岁月》第一部和第二部的排列组合。
龙头选举方式,争权夺利的手段,电影叙事结构同《龙城岁月》不能说一点也不像,只能说一模一样。
只是导演黄明升的能力不足,拍出来的感觉没有杜琪峰那么有味道、有看头,属于只学到了皮毛却不懂精髓。
杜琪峰的《龙城岁月》具有文学性,充满了现实意味。
不是像《边缘行者》那种个人恩仇的江湖斗殴,而是以社会生活史为视角,将一段传统的社团内斗演绎成社会生活的一个片段。
他把香港的历史变迁和大时代的进程根植在《龙城岁月》中。
所以社团的变化即可代表香港应对不同时期的转变,回归前钱怎么赚,回归后钱怎么赚,与做人一样都难以逆势。
而《边缘行者》仅是简单地打打杀杀,哪来的人情世故,甚至电影中连90年代的香港背景都经不住细看,自然就成了邯郸学步之作。
此外,《边缘行者》的导演黄明升对上面的触觉、领悟与敏感度显然不如杜琪峰。
杜琪峰的《龙城岁月》也是97之前的故事,但香港的社团是大陆说了算,而《边缘行者》则是西方说了算,他们可以随意操纵香港。
这种引火烧身的歪屁股思想很危险,就算黄明升是成家班的骨干成员,可是一旦出问题,连成龙都难以保住他。
不过,幸好导演在片尾做了升华。
用一句“香港还有没有未来”否定所有英国人的行为。
再用一句“香港味道一点都没有变”证明香港永远不可分割,原来与内地一心,现在依旧如此。
但最令人可惜的是,现在的港片连最引以为傲的港味都丢了。
港味即功利主义,简单来说就是观众想看什么就加倍给什么,可《边缘行者》却不知道年轻人喜欢看什么,只知道一味地叠加无意义的枪战。
但动作场面的镜头太晃,看起来很累,完全不像是成家班金牌动作指导的水准,想玩手持摄影突出真实感和紧迫感,却成了东施效颦。
不过,也不必为《边缘行者》惋惜,其背后的投资方基本没有港资。
由此可知,导演只是一个工具人,换谁都可以,只看谁物美价廉,拍片又快又省钱,自然就不讲究什么艺术性,能过眼就可。
今天是张三,明天可以是李四,所以不是《边缘行者》的港味没了,而是他们没有话语权了。
那这是不是说明上一辈的香港电影人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了呢?
还是说他们只是在按部就班地打卡上班,单纯为了赚钱,无关振兴港片?
无论是哪一种可能,都在说明一句话“这个世界变了,我们都不再适合这个江湖,因为我们太念旧了”,大人,时代真的变了。
您的关注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