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故事的我,从西游记,金庸小说,琼瑶小说,张爱玲,林语堂,三毛到影视。最喜欢看的就是本港台,香港台,因为粤语让我产生莫名的亲切感和优越感。陈奕迅的《十年》,粤语版的更有魅力,它是一首让全国国民不管男女老少,不管是会不会粤语都会哼唱的歌,这让会粤语的广东人和香港人都特别骄傲。
对于优越感,我还真没有太多的认识,却在生活中有一些深刻的启发。
优越本就是优秀和卓越的结合,是一种自我意识。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来源于社会地位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作为本地人,在语言,饮食,穿着和风俗习惯上总是碾压着或排斥着外地人,特别是老城区。
作为农村人的我们在九十年代即使是依靠亲人接济开一个店铺,勤劳打拼两三年,刚刚看到生存的曙光却很快被底层身份给扑灭了。
那时候的我根本不会粤语更是想不明白三姑妈是如何用本地话谈判签下的店铺又是如何被房东收了回去。
我只是觉得本地人的优越感无情撬起这个刚刚安顿好的农村家庭,让我们在这个城里像盲头苍蝇一样到处寻求谋生的出路。
沉重的担子压得父母喘不过气来,他们尝试各种的工作,都因为学历,语言不通而渐渐选择那种辛苦却不体面的工作。
在一条黄土路上,老妈从街尾慢慢摆摊卖菜到街中,从两个簸箕到推个两轮车,她受过最难过的苦就是被本地人挤兑,同样是拿货卖东西,本地人就天生有优势,一口流畅的本地话总是散发欺辱别人的恶臭味。
三年级的时候,老妈还是一个人摆摊,节假日我们三姐弟都会去帮忙,好几次偶遇熟人,我们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见得人的,反而三姑妈觉得我们这样很丢人,一直用本地话劝说,让我妈找个工作,说做清洁工都比这个强,我妈默不作声,我也只好当她不存在,继续守着摊子。
我总会想老爸的优越感到底从何而来?一家之主有靠山,就可以坐吃山空吗?谁可以一辈子照顾你呢?难道人家还有义务照顾你老婆和孩子们?
自力更生有什么可丢人的?如果优越感是要凌驾于别人的痛苦之上,那不就是一个自负傲慢的小人吗?打散人家的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勇气,给曲折的道路增加了棘刺,踩着别人的尊严。
其实每个人都会无意识地产生优越感,但是能做到表面谦和,骨子里骄傲就不容易了,需要不断练习,以尊重别人为前提,慢慢修炼,形成一种素质。
态度决定人生的宽度。面对别人优越感带给自己的攻击,不需要正面回应,只需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事,人家喜欢冷嘲热讽,添油加醋,就随他去,风不止,心可静。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生活上,才是最应该做的,毕竟每个人都只有24小时,浪费时间在反驳上,还不如想想怎么让自己端正态度,朝着自己的想要的生活努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