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知道她的名字少说已经有二十余年。当年在学校学到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在老师讲解那里得知这首诗是写给他心爱的人、他的知己——林徽因。但是真正了解她,是从读这本书开始的。林徽因的传记很多人写过,比如,中华书局出版的作家张清平写的《林徽因传》,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传记作家程碧写的《林徽因传:人生从来都靠自己成全》,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畅销书作家赵一写的《林徽因:不慌不忙的坚强》,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作家白落梅写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等等。
作者不只在写人,而且分析其成长、成才的背景与过程,既有治学、建筑等大的方面,也有爱情、生活的种种小事,更主要的是作者还对林徽因的作品进行了分析,比如对诗《秋天、这秋天》,对小说《窘》《九十九度中》和《公告》,对剧本《梅珍同他们》等。看完作者的讲述,我发觉自己时下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买一套林徽因作品集。
林徽因小巧、灵动,是江浙一带女子典型代表,她是柔弱与精美集合体,也是才情和智慧的化身,有着典型的倔强和坚强,有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的“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之感。突然想起网上的一句话:“一见面就心软,多看一眼,就想拥有”,一见钟情都可不必述说,反正有一种看一眼能打动人的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里面可能牵扯三个人,作者其中的笔墨最多的也许是徐志摩,然而我们都知道,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是三个性格迥异但是都同样优秀的人,林徽因选择谁我们无法评判,也不可预测未来的走向。也许这就是爱情,虽没有完美的结局,却有着刻骨铭心的过程。
林徽因的优点多不可数。她对专业精益求精,建筑专业不仅要纸面功夫厉害,更要有实际操作,她认为每个石头都是会说话的,在她的眼里,没有一块石头是冥顽不化的。林徽因多次外出考察,在美国大学毕业之际,她和梁思成去了欧洲,到了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在中国,更不用说,各个古代建筑都有她的身影,比如在山西,300余里的路程多是步行,一路上风餐露宿,没有丝毫怨言。他们去了大同考察辽金时代的华严寺和善化寺、云冈石窟等,比如龙门石窟,比如近郊的河北正定隆兴寺、开元寺、阳和楼等;走过太多的地方,见识更多的建筑,自然而然就有了很深的学识,展现在她在燕京大学中做的关于《中国的塔》的演讲中,如数家珍,详细又具体;展现在她的著作《中国建筑常识》。她有着严谨地教学,比如她作为老师在东北大学授课时强调做学问要“少一事不如多一事”;她还有精准的记忆力,比如她喜欢萧乾的《蚕》,并且第一次见到萧乾的时候就大段大段的背诵出来,不仅令我们大吃一惊且为之点赞,更让作者萧乾震撼、感激;她对事物有着自己的理解,更有着非与常人的独特的见解和感悟,比如在“太太客厅”和“星期六碰头会”上她多次上演与众人对作品的点评,针锋相对只对事,关键说的很有针对性,更加体现了林徽因高超的文学素养,她对于卞之琳的《断章》的解说,对于梁宗岱翻译的瓦雷里的诗《水仙辞》探讨对“美”的解读;她还有着敏于发现、善于总结、注重细节的心思,比如林徽因做了临摹,他们在山西发现古建筑40余处,她和梁思成写了《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供后人查阅。她是个文学家,会写诗、写作。当然,作为常人,她也有缺点,书中说的不多,简单的可能就是脾气不好。
忍一时但不能忘。过去的终将过去,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比如不读此书,根本不知道张歆海,他是张幼仪的哥哥,对中美关系。另外还有许多人,除了一些书上有记载,在互联网畅通的现在根本查不到他的信息,还有沈从文的弟弟沈岳荃,同日军作战负伤,也无其他信息。比如梁启超的主治医师杨继石,这个在当时应该是个医术高超、名声显赫的人,但是在我们的互联网上却查不到这些人。
我没有给5分的原因是因为有些事情早已平凡,然书中仍未做修改,实属不应该。在此我用匹夫之力给其平反。比如书中第99页写到的,协和医院指定名的外科教授、博士刘瑞恒为梁启超做的肾切除手术,值班护士在肚皮上标错了地方,且刘大夫没有仔细核对X光片,误将健康的肾切除。这个说法流传甚广,但事实并非如此,2006年8月10日,协和医院专门举办了一次病案展览,其中就包括梁启超的病案,病案中还附有梁为避免人们误解协和而写的《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至此,“割错肾”一说乃属无稽之谈!该书销量100万册,经此一传,对刘瑞恒医生影响甚大,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你可知道,刘瑞恒医生其实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贡献巨大,是我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创建者,近现代医学巨星,他治好的人千千万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