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扇窗,让我们看到外面的世界,或者与它产生连接。
途中,一直在飘雨。静静的看着窗外,听着耳机里的循环播放。
窗外,不断地换镜。隔窗,没法留下它们的镜头。但我记得,有田间,红瓦,绿树,远山。彼此错落,又紧挨。车动,雾行,渐行渐绕。虚实间,照见自然,还有自己。虚是气的升腾,实是彼此都在承载着彼此的使命。
慢慢地把自己从生活中抽离出来,只是和生活简短的暂别。
各种身份是我们成为更好自己的,最真实的通道和实体,而不是束缚。比如妈妈爸爸女儿儿子丈夫妻子哥哥姐姐……朋友知己上司下属……拥有这些身份才让我们有机会去经验生命本身。看见自己,在这些身份里自己的职责与所为。成为自己的功课无时无刻不在。但又要不断地暂别所有的关系,来放空自己。
关于出行,渐渐地放下了期待。一切交给遇见。全然的接纳、联结。每一次都归零。每一次的离开都让我跃雀不已。当然不是要离开生活,更多的是想自己可以充分地生活吧。
充分这词有点大。大就大吧,不能抵达也无妨,无限的靠近就好。
坐的车箱里恰好是一个旅行团。午间未到,他们就发配餐点。整个车厢都是饭香。本来不饿的我。突然觉得好饿。刚想起早餐还没吃呢。嘻嘻,有自备的方便面。有种改善伙食的节奏,就不上图了。
出门的行李必须至少有一本书。这是习惯。或者看书也是习惯了。
蔡颖卿的文字对我而言,有时会是一种提醒,提醒如何完善自己。有时也是一种滋养。她的文字是有味道的。如自家厨房的饭菜。字语间透着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理解,对爱的培养。很多时侯思绪会被各种事物带走,她的文字不时会提醒我,沉静下来,梳理自己。或者让我觉知回到自己的身份里,该做什么又不该做什么。身为母亲,她在《在爱里相遇》说,教养不是一个寻找答案的过程,它更像铺路,得一天一天,一寸寸地做。让我们持续为做一个好大人而努力,让我们以热情生活的身影,投递美好讯息的语言,成为孩子的榜样。如何成为好大人,确是我需要学习的。
关于阅读,我们不期而遇。完全是生活需要,书中的话语不全是为我们提供知识,而是帮助我们稳定自己。我想阅读的分量会如时光一样会浸润到一个人的骨子里。尽管阅读也有轻浅,贫乏不一。可有着这个习惯,我该是何等幸运呢!
在她的字里行间,有时会有错感,感觉自己会清新地看到她生活的画面。有时,在餐前灶旁,听着水流的声音,俗杂的生活间,似乎会有些细腻的美好产生。
文字是内心的投影。阅读一本书是和作者抵心的交流。读心。直接而真诚。没有繁杂和功利。简单美好。文字这东西真是迷人。可以轻浅,可以深邃。可以有飞扬的节律,也可以是安定剂。如生活一样。但轻浅的东西是不能被反复审阅的。唯深邃,有根性的东西,才可以。
而任何生命都需要根性的培养,对土壤的浇灌,要有水、泥土,阳光,空气。任何生命的力量多是看不到的,如果有,那要看它的枝叶是否葱郁。取决于枝叶质量,依然是看不见的根性。所以,生命力隐的那部分最重要,学会隐,再隐,无需过问是否成长。成长是隐的延伸或者释放。
如何在隐密里成长,这是我最需要修习的课题。先让自己静下来,足够的静下来。生活里,难免会有晃动,而晃动的那份混乱也是一种提醒,比起安定下的清澈,会发现,能够归笼到自性的安定,清澈的能量才会源源不断。这也是对生活和自己最真实的滋养。
一直在试图寻找和培养属于自己的根性。曾以为筑基需要一段时间,但不会太久。但一路走来,越来越清晰,扎根是一直的事。任何时候,都是。
我知道自己没有葱郁的枝叶,不在表。曾经的浮与现,不过是稚气的喧嚷。都是如实的自己。现在看到了。早或晚都无妨,淡然一笑吧,想起今天循环的歌曲《清白之年》的一句歌词,我们随风飘荡,在风尘中熄灭的清澈目光,我想回头望,把故事从头讲,时光迟暮不返,人生已不再来。关于过去,放手吧。
在如实的生活里,继续安潜,扎根。
嗯哼。当然不是那么沉重,只是需要更热爱生活本身。
不奢望会怎样,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轻盈地流动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