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篇写创作历程的文章《34岁辞职,48天写小说,出版,我遇见了未知的自己》,同时发布在两个平台上:公众号和简书。两个平台的反应还真的很不一样,可能是关注人群的出发点不一样。公众号更多的是我现实中的、或者通过文字来认识我的朋友。他们会为我完成这件事而感到激动,给予温暖的祝福。简书,由于平台运作模式不一样,除了给我祝福之外,它的阅读量是公众号的8倍(截止到今天,已有8700多的阅读量)。评论不断,目前还在不断地滚动着,我也不知道它会遇到一些什么样的人。我发这篇文章到简书,完全没想过它会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这几天,手机像被轰炸一样,简信、评论、点赞一波一波地来。在这些简信当中,有一些人还会关注到这样一个问题:
“作者您好,请问您出这本书有收益了吗?有多少收益呢?”
“这么私人的问题也会问啊?”我心里嘀咕着。
当时对于这样的信息我是没有回复的。后来我又想了想,是啊,没写过小说,没出版过小说的人,可能对写作和收益这两件事是非常不清楚的。很有可能他们会觉得一个人出版了一本书就能从中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就连没出书之前的我也会这么想啊。
嗯,看来这可能是一个很多人好奇又不怎么敢问作者的问题。那今天我就做一个分享,也许这也会给想要出书的朋友带来一点点有用的信息。
在找出版社投稿之前,我在知乎上泡了一个晚上,泡完之后心里拔凉拔凉的。拔凉是因为:第一、非自费出版真的很难很难;第二、即使是非自费出版,出版社给新人的版税(稿酬)是少得可怜。我第一次感觉到,“作者”这一角色(或者职业)是世界上最廉价的劳动力之一,可以说连建筑工人的收入都比不上。
可能有很多人不信,那我来和大家算一笔帐。
新人的版税,一般都只有6%。这是行业规则,不只是中国,全世界都是这样。可能有个别国家会高一点。我了解过德国、美国的,最高也不会超过10%。这意味着什么呢?下面来做数学题:
以我这本《出走的喜鹊》为例,上市定价为42元,那每卖出一本书,我的收益是:
42元X6%=2.52元。
这个还不是最后收入,还得交税,税率是这么算的:
(假定当月的稿酬累计所得为A元)
1、当800<A<4000元,税额=(A-800)*(1-30%)*20%
2、当4000<A,税额=A*(1-20%)*(1-30%)*20%
(不知道为什么国家要设这么一个复杂的税率公式)
也就是说,如果我每月的售书利润达到800元,我就得交税。按一本书得到的利润是2.52元来算,800元的收益,我每月得卖出317本书。目前这个阶段我每个月可能还卖不到这么多,也不存在交税了。也就是说,我每月的收入连800元都达不到。而且出版社只会给作者免费赠送10本,如果作者想把书送给亲朋好友,也要像读者那样从出版社购买,只是会有些折扣。也就是说,作品还没为作者制造利益的时候,作者还要提前为它消费。那些不是非自费出版的就更不用说了。
可能你会问,那总数呢?如果所有的书都卖完了呢?
“所有的书”,那得看印量和销售量,如果首次印量只有3000、4000、5000册,那也才几千到一万元,交完税,最多剩下几千元。而我不知道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卖完。
我们算经济收益肯定是要把时间成本算上去的。写这部14万字的小说,从开始到它出版,费时1.5年。1.5年才几千元的收入,你觉得这经济效益好不好呢?除了写小说的工作量,还有很多隐形的工作量,比如阅读、看视频、听演讲来积累综合知识,几乎是没有一天是空闲的。
这么看来,写小说是不能致富的,甚至还有可能倾家荡产。除非作者真的是天才,一发表作品就销售个几百万、几千万册,成为明星级别的作家。或者作品变成了影视作品,他可以和出版社大肆地讨价还价。
实际的情况是,很多很多的人都是普通的作者,收入都会像我上面所算的那样。曾经有一位朋友问我:“夜莺,你觉得6%这个稿酬的份额对一个新手作者来说,公平吗?”
说心里话,不-公-平。
但是好像世界上对新人、甚至是成熟作者出版的稿酬都高不到哪里去。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世界上对文字工作者的待遇是这样的。我也理解出版社需要动用很多人力物力来为一本书服务,即便如此,我也仍觉得不公平。我不祈求很高的回报,但是我觉得6%确实是少得可怜。也可能是因为这样的残酷现实,才筛选出了一些优秀的作家。能够坚持下来,能够有可观收入的,都不是普通作家。
我也了解到,类似其他的艺术,比如舞蹈、歌手,在出道初期也是一样的待遇。可是,即使是这么低的收入,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包括我自己,为这份事业充满了激情,充满了期待呢?
在作者眼里,能够写出一本书,特别是小说,它能够抵达喜欢它的人那里,被人捧在手里,把其他事情放在一边,跟着你的文字,感受人物,为他们担忧、高兴、兴奋,有时候笑,有时候哭......这是几百万、几千万稿酬都比不上的。起码我这么认为。能够无中生有地刻画出一些人物和故事,稿酬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我觉得,那些奋不顾身地奔走于这条路上的人,是因为他们从中获得了一种创造力,一种发自内心的,体会到作为一个人的荣耀和谦卑。
荣耀刺激他们,获得一种确认,一种被爱;谦卑则让他们臣服,臣服于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这些内在的变化和现实又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也锻炼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说白一点,就是需要很超脱,把钱财、人情世故看得淡一些,那是会影响其创作的有害因素。
小说作者或者诗人的情感都会比较细腻一些,在写作的过程中又要感同身受地体验每一个人物在小说里的爱恨情仇,他们既要入戏,又要学着出戏。有些入戏太深,又有点看不开的,特别是面对人情世故甚至遭受人身攻击的,完全可以让他们患上抑郁症,甚至自杀。
我写了一部小说之后才知道,一个小说作者的工作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现今时代,在中国,特别是公众号、简书、知乎、豆瓣等平台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创作。这其中能有多少人利用写作来养活自己呢?又有多少人真的是纯粹的创作而不是奔着钱去的,又能坚持下来的呢?
寥寥无几。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以2009年的经济水平来计算鲁迅先生的收入,他是一位百万富翁。再拿10年后的今天来算,他可能一位千万富翁了。相比之下,民国时期对文人的工作的报酬和尊重远远要比我们这个时代要好。在如此残酷的条件下,能够坚持下来写的人就真的不多了,特别是女性作者。
我的朋友里也有喜欢写小说,并且有写得很好的,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把这份理想搁置,因为现实条件真的不允许一个人什么都不做,只是写。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个女人如果想写小说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
这话说得可能有些偏激了,也描述出了真实的现状。女人,特别是已婚又有孩子的,她们在小说创作上就难上加难了。所以,拿诺贝尔文学奖的男性比女性要多得多。现实能够提供女性来专注写作的条件实在是有些苛刻。
关于“屋子”这样的空间问题,它是有一定要求的,但有些人也可以用高昂的激情来忽略这一点。
《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当时交不起暖气费还到咖啡店写作,为的是蹭暖气。还有史蒂芬.金,在那些肮脏的洗衣房里和那些需要清洗的餐桌布、餐饮垃圾为伴,一起写作。有些环境的因素,激情是可以克服的。可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激情,那是一段艰难的旅程。写小说必须心无旁贷,清心寡欲,全身心投入。
我在写小说期间停掉了其他工作,比如手头上的留学个案和写作课。我处于没有收入的状态,只能靠原来的积蓄支撑着。幸运的是,我还有老公,他无条件支持我。即使是这样,我时不时也会有压力,他不可能一辈子都支持我,他也有累的时候。加上父母年纪大,万一有个病痛什么的,他们也可能会在经济上要依赖我,那么写作、或者写小说这件事,如果还是像上面算出来的收入水平,我很有可能随时要放弃。那些能够坚持下来的,都是勇士,都是怀着一份对写作的敬意和热忱,以及坚不可摧的韧劲。
现在我看到市面上的那些书,想到其背后的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我一样多,甚至更多的时候,我对它们产生敬意。每一本书到达你眼前都凝聚着作者的坚持和面对的孤独,不管那本书是否是你喜欢的。
孤独也是一种美,它能让作者更加能体会到生命的实质,而这些也会出现在他的作品里。当然,有很多人都没能有机会让他们诉说自己的孤独,有很多都是写了被尘封,被忽略,最终连自己都把它忘掉了。
有很多人都说,感觉当作家的人都有些清高。可能是会有一部分人真的把自己很当一回事儿,那些真正热爱写作,为写作而生的人所给你的这种感觉是基于现实、非写作人群对这份工作的不了解,以及写作者如果不跳出这个世界,就无法创造出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不是清高,是不想让一些东西扰乱自己的心绪和节奏。
写小说,稳定心绪是太重要了。
写《出走的喜鹊》我完全没有想过它能给我带来多少收益。我感恩这份恩典降临于我头上,能让我遇见书中的那些鸟儿们。每每想起它们,我都很欣慰。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啊?那个世界里可以很美好,很纯净。我也知道,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或者能够体会到这种美好和纯净。这也和我的输出有关系。
其实有时候想想,是没有人能像作者本人那样去感受自己作品里所营造的世界的。于作者,那是他们独享的世界,不管在别人眼里那个世界如何。那是一个不被打扰,可以看清自己,并敢于面对自己的世界。
他们独自品尝这份孤独的美。
夜莺
一只用文字唤醒人们的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