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置办了一个电纸书,想找点“收藏”,翻来覆去想,还有谁的书没看过。想来想去,其实大多数都是没看过的,那先收着吧,没准将来就读上了,也说不定。
纵观二十世纪文学历史,其影响与发源,无疑是来自西方的。被人们公认的,开创西方二十世纪现代文学的人物,有三个人:
法国人马赛尔·普鲁斯特,
爱尔兰人詹姆斯·乔伊斯,
捷克人弗兰兹·卡夫卡。
其中,前两个都是以意识流小说闻名于世,卡夫卡则属于表现主义。三人中,普鲁斯特年纪最大,比乔伊斯大十一岁,比年龄最小的卡夫卡大十二岁。
据说,普鲁斯特的身体不太好,总是卧病在床,而家境又很充裕,同时他又有写作天赋,所以他能创作出意识流小说,也是可想而知的了。这种小说只是以人意识的流动来写作,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全部都是心理描写。这种风格,对于一个常年卧病在床的人来说,无疑是最合适的,但他的创作天赋是不容忽视的。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冗长庞大,全书分为七大部分,前五部在作者生前发表,后两部是在他死后发表的。不过还好,在他死之前总算把这部作品写完了,没有留下遗憾。
同是意识流小说鼻祖人物的乔伊斯,更有写作天赋。巨著《尤利西斯》,以史诗般的结构,描绘三个爱尔兰人一天的生活,洋洋洒洒百万字,让人看的瞠目结舌。还有《芬尼根守灵夜》,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晦涩难懂,寓意深刻同时争议也颇多。
据说后来乔伊斯去了法国,在一次聚会上,他和普鲁斯特见了面,人们都期待这两个人的首次会面,能各自谈及对于小说创作的见解,所以吸引了很多人的瞩目,都期待着他们的相遇,都想看看他们两个人在一起能说些什么。
那知道他们两个人,见面只是彼此有好的点头示意,然后就优雅的走开,再也没有下文了。
于是满怀期待的人们大失所望,都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
和前面的两位不同,年龄小一些的卡夫卡的写作历程远比他们要艰辛。卡夫卡其实是一位业余作家,他是一家保险公司的职员,每天按时上班下班,完全是业余时间写作。但这些作品,后来被证实,对于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意义太重大了,但这些都是在他死后才被人发现的。
卡夫卡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个犹太商人,是绝对的领导者,对于卡夫卡所爱好的写作,完全不能理解,他像皇帝一样,统治着这个家庭,而且是个性格暴躁的皇帝。
卡夫卡为人胆小,性格内向,懦弱,对于父亲的“暴力统治”不敢有丝毫的反抗,完全被动地接受这一切。他不敢反抗这样一位强势的父亲,他只有加倍地压迫挤压自己,于是他更加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内心里充满了孤独感。
现实对于卡夫卡是残忍的,但对于整个西方文学史,确实宽厚的,正是这种家庭情况和个人性格,才造就了这样一位了不起的文坛巨匠。
卡夫卡的作品,大多都是在他死后发表的,而且是在死后,才被人发现他的价值的。
在卡夫卡去世前,他把他所有的手稿送给了他的朋友,并叮嘱朋友说,在他死后把这些手稿都烧掉。
但朋友没有遵从他的遗言,而是把这些作品都发表了,一下子引起了这个世界的轰动,从而形成了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
前不久,有消息称,又有一批卡夫卡的遗稿被发现,目前还在整理中,不知什么时候能集结出版,让人拭目以待。
在这三位文学巨匠中,无疑卡夫卡的影响力是最高的,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十大作家中,卡夫卡排名第五,紧随其后的便是普鲁斯特,而乔伊斯排名要靠后一些。
他们的影响,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一直至今的。意识流小说,除了前面的两位以外,还有后来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芙,她也是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发表意识流小说的,如《墙上的斑点》,《到灯塔去》等。还有就是在美国,比这些人年轻一些的威廉·福克纳,也是意识流小说的大家。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其中以多人视角,讲述一个事情,堪称经典之作。另外还有多部作品如《我弥留之际》,《八月之光》和作者本人最满意的作品《押沙龙,押沙龙》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作家并不是对于作品整体的使用意识流,但大部分内容也都是意识流的手法。如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山的雪》,还有老舍先生的小说《二马》等。
其实中国基本上是和西方同步的,当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刚刚在美国问世,中国就已经有介绍的文章了,徐志摩等人,在英国留学时也同样同一时间阅读过文本。中国真正有人完全用意识流的手法去写作,就是后来的事情了。但当时那么多先辈,为什么没有人去用这种手法进行创作,其中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另一方面,卡夫卡的表现主义文学,大放异彩,很多后现代流派,都视其为自己的源头和同道。如后来的超现实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新小说派,还有就是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哲学,滥觞其实不在卡夫卡这里,但萨特等人的文学创作,是源自卡夫卡文学核心的。加缪更是因为文学上的成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的一批后现代流派,几乎都是受到卡夫卡的影响,像前面说的黑色幽默,文学作品有,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约翰•巴思的《烟草经纪人》等。还有号称“垮掉一代”的凯鲁亚克,其作品《在路上》等,这些都能在卡夫卡那里看到源头。
还有南美地区,著名的魔幻现实主义,更是卡夫卡的滥觞。
再有法国的新小说派,娜塔莉•萨洛特,克洛德•西蒙,阿兰•罗伯-格里耶,等作家。其中克洛德•西蒙更是诺奖的获得者。
再有就是荒诞派戏剧了。法国的尤奈斯库创作的一批戏剧,如《秃头歌女》、《椅子》、《犀牛》等。
重点说一下爱尔兰人塞缪尔·贝克特。他是公认的,在艺术创作上,最早接近卡夫卡艺术内涵的人。
他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后来在法国结识了文学巨匠,詹姆斯•乔伊斯,为他当助手。同时也受到了乔伊斯的影响。
但创作之路却与乔伊斯大相径庭,他更多的源头来自卡夫卡。
一开始他以小说创作为主,当他意识到,他的小说写作已经到达尽头时,他转向了戏剧创作。而随后创作的,让他名声大噪的戏剧《等待戈多》,更成为了他创作的的巅峰。
那是一部典型的荒诞派戏剧,里面描述了两个流浪汉,在那里重复的,一遍又一遍地每天做着相同的事情。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别,但不变的是,这种重复。然而两个人似乎都忘记了他们每天重复的事情,还是每天都在做着,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要等待一个人的到来,这个人就是戈多。然而,戈多一直也没有来,他们又在一直等下去。
情节荒诞至极,对话晦涩难懂又富含哲理,看剧本时,刚开始一头雾水,完全不知所云,我当时认为,这是不是作者故弄玄虚在乱写啊?这种怀疑随着剧情的演变,越来越觉得如此。等到后面时,渐渐觉得有意思,到最后,恍然大悟,原来前面写的,完全有意义,并不是空穴来潮,每一处都是作者精心设计的。
戈多到底是谁?有人认为是英文God,有人认为是死亡,还有人认为是希望。当人们问作者时,他却说,他也不知道。《等待戈多》传达的是一种人们生存的荒诞,人们之间,人与这个世界之间,是无法真正沟通的,人生是无意义的,只有那看似相同,却又有所不同的无尽循环,可人们还在那里默默地,百无聊赖地等待着,又在等什么呢?意义何在呢?谁也不知道答案。
当初看贝克特的书时,似乎是买不到的,我记得我找了很久,好像中国还没有拿到版权出版他的书籍,但在网上找到《等待戈多》的文本,也能一领风采。
前几天突然在网上发现了贝克特的全集,据说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集,里面的作品一半以上都是首次译成中文,我好一阵兴奋,看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该很多的大师作品都会翻译成中文版的。
在此说一句题外话,当年魔幻现实主义大师马尔克斯来到中国,他发现他的作品《百年孤独》,已经有了中文版,结果他很气愤,因为他更本没有授权出中文版,这些中文版其实都是盗版,于是马尔克斯决定,在他有生之年,绝不把版权卖给中国。
许多年过去了,我印象中好像是2010年,大师还是售给了中国版权,出了正式的中文版,于是我第一时间就买了一本,现在还放在老家的书架上。
后来没过多久,大师就去世了,总算没有在死后才把事情释怀,愿大师安息!其实中国受到马尔克斯影响的人很多,像莫言,直接就接过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大旗,并在中国发扬光大。
这是一句题外话,再来继续说贝克特。
其实贝克特当时也受到识流小说的影响,当时,他做为乔伊斯的助手,整理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芬尼根的守灵夜》,贝克特还写了《但丁、布鲁诺、维柯、乔伊斯》和《普鲁斯特论》等论文,可以说他是集现代主义三大巨匠与一身的人,诺贝尔文学奖对他的评语是:“由于他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的境地得到了振奋。”
当然,这些只是现代主义在二十世纪发展中的一些作家和作品,这个世界一向不是以单一形式存在的。被贝克特摒弃的现实主义文学,也同样在二十世纪有很好的发展。
其实在十九世纪,西方文学就开始出现多元化的局面,许多流派也都有所发展和建树。
而且,大师如林,每个人都能讲上一篇专论。如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家有雨果,普希金等。批判现实文学,代表作家有福楼拜,狄更斯等。
俄国自然派的果戈里,屠格涅夫等。同一时期还有法国的斯丹达尔,巴尔扎克,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每一位都是影响文学史的大师。
自然主义的左拉,唯美主义的王尔德,象征主义马拉美,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现实主义剧作家萧伯纳,童话家安徒生。
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短篇大师契诃夫,戏剧家易卜生,美国的马克吐温。
凡事都有个来龙去脉,十九世纪已经如此丰富多彩,到了二十世纪,更是不同凡响。
现实主义创作到了二十世纪,其最高的成就主要来自高尔基,肖洛霍夫,罗曼•罗兰和海明威。
高尔基不用说,人人皆知。肖洛霍夫一部《静静的顿河》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其内容浩瀚,人物繁多,画面宽广,结构宏伟,具有史诗般艺术效果。
罗曼•罗兰素有“欧洲的良心”之称,他首创了“长河小说”这一种文学载体,其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即有传统性又有现代性的特点,而且音乐性很强,像交响乐一般的节奏,是世界公认的音乐小说。他受到托尔斯泰的影响,把人道博爱的思想付之于作品中,作品对人示以真挚的关怀。
海明威为首的那一代人,被称为“迷惘的一代”其著作有,《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代表作《老人与海》,表现了人在厄运困苦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塑造了一个奋斗的“硬汉”的形象。
其实整个西方文学史,又何止十九,二十世纪这么多,从希腊神话开始,西方文学史就已经开始了,经过中世纪,经过伟大的文艺复兴时期,一点点的走到了现在,其中的伟大的文学家还有很多没有诉说到,像荷马,像但丁,塞万提斯,还有那永远也绕不开,躲不过,至今无人能及的文学巨人,整个西方绝对第一的,莎士比亚。
正是这些人,将一幕幕精彩的文学艺术带到了这个世界上,让人们痴迷与陶醉,同时也是为世人留下的,宝贵遗产。
如果再放眼世界,除去西方欧洲地区的文学外,还有很多东方的,亚洲地区的文学,也同样值得关注,你喜欢哪个就去阅读欣赏哪个,任尔自取。
上面说的这些,如果要是把作品全部集齐的话,可以开一个图书馆了。但现代的科技已经很发达了,把这些书数字化,可以放进一个指甲大小的芯片中,随身携带,想看时,随时拿出来,方便快捷,受益无穷。当然,自己也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