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
《孟子》后来被推崇为《四书》之一,《四书》是近千年来儒家教育的基础。
孟子代表儒家的理想主义的一翼,荀子代表儒家的现实主义的一翼。
∣ 人性善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有此“四端”,即“仁、义、礼、智”。
∣ 儒墨的根本分歧
墨家主张爱无等差,儒家主张爱有等差。
墨家提倡同等的爱,儒家爱自己家人胜过于爱邻居家人,爱邻居家人胜过陌生人家人,以此类推。
∣ 政治哲学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有人伦以及建立在人伦之上的道德原则。国家和社会起源于人伦。
照墨家说,国家的存在是因为它有用;照儒家说,国家的存在是因为它应当存在。
在孔子那里,忠恕还只是“内圣”之道,经过孟子的扩展,忠恕又成为“外王”之道。
∣ 神秘主义
浩然之气:知“道”、“集义”:了解道,和兴仁义之事,可养浩然之气。
第八章 名家
∣ 名家和“辩者”
从逻辑上讲,中国古代哲学的名与实的对立,很像西方的主词与客词的对立。例如:我是个管理者,其中“我”是实,“管理者”是名。
“名”是绝对的,“实”是相对的。
惠施强调实际事物是可变的、相对的这个事实,公孙龙则强调名是不变的、绝对的这个事实。
∣ 惠施的相对论
强调“实”的相对性
惠施十事,尽皆和常理相反,按照相对的理论可解
“合同异之辩”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这句话是在说事物的高低位置都是相对的。
∣ 公孙龙的共相论
强调“名”的绝对性
名不依赖于实而存在,白马之白是一种名,马又是一种名,就算白马不在了,这两种名仍然存在
“白马非马”、“离坚白之辩”。
∣ 惠施学说、公孙龙学说的意义
“超乎形象”
道家是名家的反对者,又是名家真正的继承者。
第九章 道家第二阶段:老子
∣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现代的学术研究,认为《老子》这部著作的年代晚于孔子很久。
∣ 道,无名
道不可言说,强之曰道,这里的道用作名却不是名,因为道本身是无名的,是超越名的,是超乎形象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所说的“一”是指“有”,即“道生一”等于说“有”生于“无”。
∣ 自然的不变规律
“物极必反”
何为“极”,就人类活动而论,一个人前进的极限是相对于他的主观感觉和客观环境而存在的。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老子》第十六章)。
∣ 处世的方法
想要得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例如“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二十二章)”
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例如“大成若缺,其用必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纳。(《老子》第四十五章)”
“无为”的意义,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它只是要为的少一点,不要违反自然地任意地为。
过犹不及,顺法自然。
∣ 政治学说
道家与儒家一致的说法:理想的国家是有圣人为元首的国家。只有圣人能够治国,应该治国。
道家与儒家不同的地方:照儒家说,圣人一旦为王,他应当为人民做许多事情;照道家说,圣王的职责是不做事,应该完全无为。
圣王无为而无不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让每物顺其自然地最自己能做的事,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