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殡葬这事特别重视,尤其是儒家,重死轻生。孔子在做地方官时,自然也要对殡葬进行规范。他修订制度,要求民间装殓死者的棺木厚度为四寸,椁木厚度为五寸,陵墓要修建在丘陵附近地带,不能占用农田,不能修建高大的坟冢,不能在墓地周围种植松柏树木。这样的政策在地方行使了一年,西面的诸侯国就纷纷向他仿效。
《论语》中有记载“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语出《论语.阳货》),仲弓是孔子的弟子冉雍,他要去到季氏家中做家臣,临行前向老师请教如何施行政务管理,孔子说,要先建立各种管理机构和部门,引申为建立制度规范。规范一旦建立,每个人说话行事就有了可以依据的章法,说话办事都有章可循,风气也就由此形成。
这一段文字隐含几个信息。
首先,孔子已经意识到民间厚葬对社会财富的浪费,因此规定棺椁的具体尺寸;
其次,农耕时代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土地,不能让死人与活人争抢土地,于是孔子又规定墓地要修建在不适宜种植庄稼的丘陵地带。
第三,厚葬之风所体现的不仅是对物质的浪费,还有对丧葬制度的冲击,帝王,国君,贵族,该享受怎样的丧葬礼仪有严格的规定,这其中隐含着社会秩序不容逾越,同时,规定底层民众办丧事不能讲排场,比阔气,不准修建高大的墓穴,也不能仿效上层贵族那样在目的周围种植松柏树木。
看到很多诸侯国都向孔子学习,鲁国国君,当时是鲁定公就问孔子,我学习你的方法来治理鲁国,怎样?孔子毫不客气地回答,采用我的政策,哪怕像天下那样大的疆域都能治理好,岂止是治理好鲁国呢?
于是,做了两年地方官的孔子,被鲁定公召到朝廷中,做了鲁国的司空。
司空是从西周时期才开始设立的朝廷官员,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主要掌管水利、营建之事,后来的司空演变为专门负责国家礼仪、德化、祭祀等政务。
孔子做了司空,根据鲁国国土的性质,将土地分为山林,川泽,丘陵,高地和沼泽,根据土地性质再分别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让各种作物都得到很好的生长。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孔子不是个仅会空谈的理论家,还是通晓自然科学的实践派,最起码在司空这个位置上,孔子干得非常出色。
“子曰:君子不器。”(语出《论语.为政》)一个从事国家政务管理的人,怎能像器物一样只能有单一用途呢,他应该是个通才,作为地方官,天文地理,水文地质,法律法规,人情世故,什么都要懂一点,否则就做不好官员。
如今社会分工明确细致,很多人局限在个人的专业内,搞技术的不懂人情世故,没有管理智慧,搞管理的见到技术就头疼,搞石油钻井的离开体制就无法在社会生存,因此局限在体制内,哪怕是寒冬期也无力人生突围。说到底,就是太“专”了,除了本职工作技能啥也不会,人生缺乏追求多样性的能力,更缺乏勇气。这一点,后人应该像孔子学习,干一行懂一行,干一行精一行。